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政策与管理:李斌:从民族复兴使命出发全力支持中医药

2023 年 3 月 14 日

1月16日,201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出席会议并强调,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民族复兴的使命和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全力支持中医药工作。在政策措施上、资金投入上、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给中医药“强筋壮骨”,使中医药、西医药两条腿同样健壮。
就做好中医药工作,李斌强调:
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一要认真梳理当前影响和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对解决思路已经清晰、路径已经明确的问题,尽快提出具体措施加以解决;对思路和方法还不明朗、还没把握的,要勇于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改革试点,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着力破解。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势,科学谋划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事,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任务以及战略措施等,努力推动将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
进一步在深化医改中发挥中医药作用
4年多的深化医改实践证明,中医药可以有效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放大医改的惠民效果,可以说,没有中医药作用的充分发挥就难以实现医改的总体目标。当前,医改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医药系统要按照“十二五”深化医改规划的总体要求,全面参与、深度参与,抓住关键,创新机制,突出特色优势。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与中医药部门一起,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机制,建立健全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利用的激励机制,着力推进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完善包括中药饮片在内的中药基本药物生产供应、配备使用、价格形成等制度,不断丰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项目,为医改“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作出应有贡献。
进一步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是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在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医学十分发达的今天,如何保持传统中医药特色,突出优势,推进学术进步,提高服务能力,是中医药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一要深刻分析中医药学术进步的制约因素,找准传承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建立中医药协同创新机制,在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不断促进中医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二要紧紧围绕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各种因素和主要健康问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以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不断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培育新特色,形成新优势。
三要整合资源,打造体系,把国内的各种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力争在一些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成指导实践的理论方法、用于临床的技术手段。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风建设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大力倡导相互尊重、相互配合、海纳百川、上善若水的精神,相融相知,携手共进,形成和谐向上的发展氛围。
二是坚持科学严谨的学风,倡导埋头苦干,潜心研究,开拓创新,力戒浮躁,保持脚踏实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三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避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切实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狠抓落实。
四是要提高职业道德素养,落实好“九不准”有关规定,继承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弘扬以白求恩精神为代表的现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
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力度。
中医药是我国卫生计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中西医并重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一项重要卫生工作方针。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不仅是中医药部门的分内工作,也是卫生计生系统的重要职责,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民族复兴的使命和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毫不动摇地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把中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力支持中医药工作。(中国中医药报)
王国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机制,着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2014年中医药工作会议上从九个方面布置了全国中医药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战略研究,着力推动中医药发展列为国家战略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中医药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布局、新目标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医药发展承载的内涵、外延也远远超出了医疗卫生属性的范畴,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我们适应时代的呼唤、面向未来的需求,深化战略研究,对中医药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形势、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需求和趋势,明确国家发展中医药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研究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步骤以及战略措施。另一方面,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中医药发展的规划和措施,按照国务院《若干意见》的任务要求,推动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二)制定规划措施,着力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我国首个指导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全面发展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作为八项主要任务之一,这是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和范围的绝好时期。上半年,首要任务就是要根据重点任务分工,抓紧研究制定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和措施。这个规划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探索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完善政策和机制,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知名品牌,形成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同时,要边规划、边推进,一些工作可试点先行,特别是要做好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推进行动、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等已经开展的工作。
(三)深度参与医改,着力推动中医药发挥更大作用
深化医改四年多,中医药全面参与,在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推动解决了中医药发展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但同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一样,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攻克的顽瘴痼疾很多,必须按照深化医改的总体要求,加强研究,科学论证,大胆探索,着力推进。今年,一要着力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进一步探索建立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符合中医医院特点的绩效评价机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推进县乡中医药服务一体化管理和中医医疗联合体试点,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二要着力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总额控制、单病种付费等改革中,研究制定鼓励提供和利用中医药的政策。三要着力推动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落实鼓励和规范社会办中医的政策。四要改进中医类别医师的执业注册,允许多点执业。同时,在做好已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基础上,试点探索新项目。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着力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
首先,要转变中医医院发展方式,在注重合理扩大规模、避免盲目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质量,切实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培育特色专科、优势领域,拓展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有效途径。其次,要改革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推进多种方法综合干预,注重治疗和预防、养生、保健、康复服务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服务模式。再有,要改革和完善中医医院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制度,突出内涵质量、特色优势、临床疗效以及应急能力的要求,引导和推动中医医院持续改进。
(五)建立完善评价制度,着力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
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二要改革和完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国医大师”、“名中医”等评选,探索建立褒奖制度,营造优秀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引领中医药人才发展方向。三要改革和完善中医药人员特别是中医执业医师的准入评价和定期考核机制,重点加强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评。四要改革和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机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工作绩效、职业素养的考评。五要改革和完善中医药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机制,规范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
(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加快中医药协同创新
一要强化规划统筹,部署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项目,加快服务技术创新、仪器设备研制。二要创建战略联合体,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及金融机构之间深度合作,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尤其要利用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这个平台和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形成的机制,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区域特色产业创新集群。三要推进制度创新,研究制定促进跨领域、跨产业、跨学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建立中医药科技人才流动机制。
(七)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中医药海外发展,要立足于服务我国公共外交、经济外交,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要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在统筹“走出去”、“请进来”基础上,优先发展面向海外的服务。要通过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和认同,着力培育海外市场;通过打造知名品牌、促进产业集群,着力培育竞争优势;通过发展养生医疗旅游等多元服务,着力吸引境外消费;通过高层推动和贸易谈判,着力为中医药海外发展创造政策和法律环境;通过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着力引领国际传统医药发展。
(八)加快推进立法进程,着力加强中医药法制规范建设
中医药法的制定,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全行业翘首期盼。法律草案已上报国务院,但总体看,形势仍然很紧迫,任务仍然很艰巨,需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立法进程。一要把认识基本一致、实践证明成熟可行的制度规定、政策措施固定下来,对暂时存在分歧的内容,要在立法过程中不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二要准确把握影响立法进程的关键问题,如有关传统中医师制度、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民族医药等,是立法中不可回避的,要深化研究,加强协调,妥善解决。三要处理好推进立法进程与修改完善法律草案的关系,不要因为我们行业自身对具体条款的不同意见甚至争议而影响进程。与此同时,要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抓好中医药标准制修订,做好标准应用评价和实施推广。还要强化中医药监督工作,特别是针对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建立完善监督机制。
(九)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着力转化为服务百姓行动措施
一要着力于整改和建章立制,切实解决制度缺位和制度不适用的问题,实现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形成解决“四风”问题长效机制。二要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中医药需求这个根本目标,把作风的转变,转化为服务百姓的行动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三要着眼于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的深入展开,各地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结合中医药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推进行动,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我局联合下发的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实实在在成效。(中国中医药报)
各地多方探索  完善中医药政策机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后,各省(区、市)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把中医药工作融入卫生计生工作大局,认真安排部署2014年中医药工作。各地出台的“工作要点”,紧扣当地实际,勇于改革创新,振奋人心。
今年中医药工作要点围绕11大类重点任务,开展53项具体工作。其中,“深化改革推动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被列为重点任务之首,凸显“以改革创新统领各项中医药工作”主旨。要点发布后,各省市把完善政策机制作为中医药工作重点项目,因地制宜,在很多方面做出探索。
广东省:3月发布《广东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纲要》(2014-2018年),明确未来五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要求、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继续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将重点加强3所省级中医院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扶持40家粤东西北地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重点扶持20家“治未病”服务示范试点单位,构建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
北京市:在今年中医药工作要点中提出,探索京津冀中医药服务资源协调发展新模式,联合多部门推动建立健全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政策、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医药旅游规划等,推动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研究及制定。还将启动中医药资源现状调查工作,建立完善资源数据分析平台。
云南省:正在争取省政府尽快召开全省第三次发展中医药大会,计划印发《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重庆市:将以建立有利中医发展的补偿机制为重点,落实中医医保政策,完善中医投入政策,推进中医服务价格调整,并出台《重庆市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的若干意见》。
河北省: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深化京津冀中医药合作机制。今年将落实省政府与原卫生部签署的《关于共同促进河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与北京、天津中医药管理部门研究磋商,明确京津冀中医药合作内容。
江西省:提出建立健全中医药事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中医康复联盟机制、财政投入机制、中西医互融互促机制、驱动创新机制、考核评估机制。争取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
海南省:拟于今年成立海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建立健全该省中医管理机构。
湖南省:在机构改革中争取省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支持,争取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管理机构、完善管理职能。目前,此项工作已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关注。
吉林省:继续推进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市州一级要确保设置独立的中医科,配备专职人员,县级要争取设独立中医科或至少明确专人负责中医药工作。
上海市:将启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中国中医药报)
推进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

4月11~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到河北调研时强调,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中医药事业应有效加强沟通合作,最终实现三省市中医药协同发展,这不仅是当前三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着力推进的一件大事。
他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中医药事业在全国中医药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抓住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机遇,有效加强京津冀三省市中医药沟通合作,最终实现三省市中医药协同发展,不仅是当前三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着力推进的一件大事。
他强调,国家大力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对京津冀三省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京津冀三省市中医药发展,既要满足首都经济圈中医药服务需求,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合作全面协调发展,又要发挥好北京市作为中医药国家队所在地的带动作用,并为有序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做出贡献。他要求京津冀三地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京津冀三省市中医药协作工作机制;要开展专题研究,做好顶层设计;要加强沟通协调,努力在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中合理反映中医药发展需求;要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京津冀三省市中医药快速协同发展。(中国中医药报)
上海启动第二轮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

4月4日,上海市召开了2014年中医药工作会议,今年上海中医药工作将全面启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6年)。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郑锦介绍,通过第一轮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上海中医药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提高,海派中医药传承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未来三年,上海中医药工作要全力推进七方面重点工作。
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如鼓励开发、应用院内中药制剂;开展民间中医诊疗技术的筛选、推广和转化平台建设;开展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的联合攻关;推广设立“中医药综合治疗区(室)”,优化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推进“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
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如扶持一批中医特色鲜明、疗效确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区项目;制订实施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诊疗水平;探索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开展中医药基层业务指导,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指导帮扶机制。
提高传承创新能力,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如开展中医药传承规律、模式的系统研究,完善优化中医药传承模式;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深化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研究型中医医院和浦东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内涵建设等。
持续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如探索中医药领军人才的培养模式;推进实施中医专科、中医药管理、中医健康管理、中医药国际化等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中西医结合高端人才培养、西学中普及性培训工作体系,开展不同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建立上海市中医药培训平台,开展中医临床诊疗和护理方案、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膏方知识与技术等培训。
围绕国家文化大发展战略,进一步繁荣中医药文化。建立健全一支中医药科普宣传队伍;开展传统中医药文化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发展工作,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海派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创作一批中医药科普作品等。
继续加强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能力建设,促进对外合作与交流。如围绕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主题,开展跨境中医药合作交流等。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加强中医药服务监管。通过三年建设,打造与“健康上海”相适应的中医药高地。(中国中医药报)
南京都市圈中医院发展联合体成立
2014年4月,由江苏省中医院牵头,联合区域内16家中医医疗机构,成立南京都市圈中医医院发展联合体,致力于为区域内中医医院发展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和通道,实现优质中医资源共享,提升中医服务能力,是江苏省中医院探索构建中医医院合作发展模式的一次创新。
龙头带动基层中医发展
江苏省中医院是全国中医系统单体门诊量最大的省级中医院,其业务能力及水平在全国中医系统处于领先地位。
为将该院名医、名家、专科、学科、中医特色等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百姓,带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方便群众找名医看病,医院长期以来开展援助城乡基层卫生工作。
从2006年实施对口支援城乡卫生工作启动以来,先后为徐州睢宁县中医院、南京溧水区中医院、六合区中医院、新疆伊犁州中医院、四川绵竹市中医院、陕西延安市中医院等4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帮助,在人才培养、专科发展、中医药特色方面给予支持。
今后,在南京都市圈中医医院发展联合体的运行机制中,将更充分发挥江苏省中医院龙头辐射作用,加强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联动,促进带动基层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提升,实现中医优质资源共享。
纵向联动实现资源共享
此次成立的联合体是江苏省首家中医区域医疗联合体,成员覆盖南京及周边市县,包括江苏省中医院、丹阳市中医院、南京秦淮区中医院、南京江宁区中医院、南京浦口区中医院、南京六合区中医院、南京高淳区中医院、南京溧水区中医院、徐州铜山区中医院、徐州睢宁县中医院、淮安盱眙县中医院、淮安涟水县中医院、仪征市中医院、句容市中医院、扬中市中医院、靖江市中医院、安徽省和县中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将根据各医疗机构业务特点,一对一对口扶持,促进联合体内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如搭建区域数字化信息平台,建立远程医疗诊疗模式,开通示范手术、专家会诊、学术讲座等视频通道。建立医疗、教育、科研、管理等业务指导机制,为合作单位医务人员提供进修和培训,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制定医院间患者双向转诊具体实施细则。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特别是中药院内制剂在联合体内各家医院的使用。建立院内制剂研制、使用机制等。
“牵手”社区实现双向转诊
江苏省中医院2013年与秦淮区政府签订卫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提升秦淮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特别是中医服务能力,签订双向转诊,做到“患者满意、政府放心、社会称道”。
医院优选消化科、内分泌科、针灸康复科、推拿科、骨伤科、老年病科、妇科等15个重点专科与秦淮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为“对子”。如针对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往年门诊量最高的科室为儿科、妇科,百姓需求最高的为保健、康复类指导的情况,医院派出儿科、妇科、骨伤科、针灸康复科专家与其合作。
“牵手”社区以来,江苏省中医院的15个重点科室都与结对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服务,如内分泌科定期选派专家到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查房、授课、与社区医生共同随访患者,开展科普知识讲座、义诊咨询,为社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受到百姓欢迎。(中国中医药报)
浙江省级中医院全部药品零差价

4月1日零时起,在浙江省杭州市区的4家省级公立中医院将全面实行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销售零差率。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伟伟说,这标志着浙江全省所有公立中医院全都加入药品销售零差率行列,促使中医院进一步深化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突破口的综合改革。
2013年,浙江各市、县全面推进公立中医院改革,中医院与西医院同步实施了药品零差率,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率总体低于西医院的情况下,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深挖潜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省公立中医院总诊疗人次和出院病人数分别同比增长6.9%、7.89%,而门诊,住院均次费明显低于综合医院。
该省提出,2014年省级公立中医院破除“以药养医”机制,要与调整医疗价格政策、完善医疗服务收费结构、发挥医疗保险政策调节作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等同步进行,通过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省级中医院运行、补偿、管理等新机制。
该省明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总量不得超过药品差价总量,不得增加患者实际医药费用负担。实行医疗费用总额控制下的多种结算方式,切实发挥对过度用药的制约作用。所有公立中医院都要按照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药品比重,优化收入结构。各级医疗机构都要继续执行该省推出的中药饮片帖均费控制政策,做到中药饮片帖均费用三级医院不超过40元,二级及其他所有医疗机构不超过30元,原则上每帖费用不超过50元,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体现政府职责和公立中医院的公益性,中医院因实行药品销售零差率造成亏损的,由财政给予政策性亏损补贴。
浙江还提出,进一步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与医院的责、权、利关系,推动中医院去行政化改革。鼓励中医院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以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为考核要素,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鼓励省级中医院以合作形式支持医师多点执业,或省级中医院的医师通过与医院签订协议方式实行多点执业。(中国中医药报)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