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3 月 14 日
4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主持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次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化改革总体思路及2014年工作方案》。
《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为着力点,以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指向,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目的。并提出了坚持遵循规律、坚持统筹协调、坚持突出重点、坚持力求实效的改革基本原则。
《方案》按照中央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举措及其任务分工,结合中医药实际,提出了积极参与医改、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机制、推进协同创新,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推进中医药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完善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作机制等6个方面主要任务。同时,《方案》按照2014年完成的重点工作、启动的重点工作、研究的重点工作三个层次,对6个方面主要任务涉及的53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分类梳理,并明确了任务分工。(中国中医药报)
社会资本兴办县级医院形成热潮
财政无力投入的区县逐步对医院放权,无形中有效扩宽社会资本并购、托管、新建县级医院的操作空间。
随着近期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以及国家相关部委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各方资本竞相并购或新建医院正形成新一轮办医热潮。不少医药投资者表示,医疗供需“剪刀差”让投资县级医院行情普遍看涨。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切实担负起规则制定者与公益守护者的职能,进一步释放社会资本办医活力。
社会资本“抢滩”县级市场 加快医院布局
争相布局投资医院,“抢滩”医疗市场产业链最高点,成为当前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的主要特点。近两年来,药品企业、医疗器械、金融基金等多领域资本,纷纷加快新建、收购、托管医院步伐。总部位于上海的复星医药,去年下半年两个月内先后收购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和佛山禅城区中心医院两家大型医院。湖北省卫计委统计显示,全省2012年新批准建立的民营医院为32家,2013年则达到130家,呈现总量增加,规模壮大、品牌增强等特点。
社会办医资本触角,也开始频频伸向县级公立医院。去年11月,国内知名上市药企康美药业与吉林梅河口市政府签署协议,一口气打包收购当地妇幼保健院、友谊医院、中医院三家县级公立医院。隶属“国家队”的华润医疗,在已收购昆明市儿童医院、广州三九脑科医院等5家公立医院情况下,去年一直在洽谈收购高州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方鹏骞认为,相较于10年前民间资本办医“各地冒烟”,当下社会资本基层办医潮存在三大特点:办医主体从“农民办医”变成“资本办医”,专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办医方式从以新建医院为主变成新建与并购并重,投资办医效率显著提高;医院运营从短期逐利的“种草”模式转向长期回报的“种树”模式。
方鹏骞表示,近期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至覆盖全国50%以上县,以及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三部委出台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等一揽子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无疑为社会资本办医注入“强心针”。伴随着资本抢滩办医,规模质量提升,新一轮办医潮无疑对我国总量不足的医疗卫生资源,将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
医改红利形成社会资本办医“窗口期”
社会各方资本办医积极性在近三年内显著提高,除在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环境刺激下,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医改,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释放红利,为激发投资县级医院积极性带来三大机遇:
首先,医改释放就医需求,拓宽办医盈利渠道。过去常被资本忽略的县级医院,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刺激下,也能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市场盈利空间。以凤凰集团托管门头沟区医院为例,凤凰集团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其投入7500万元托管门头沟医院,虽然每年收取管理费仅500万元,但仅2012年药品医械供应链业务利润就超过600万。在诊疗人数与住院人数大幅增长的情况下,2013年上半年供应链业务利润就达近600万元。
其次,“大病不出县”倒逼基层地方政府放权。一些业内人士介绍,过去公立医院被一些基层政府视为安排人事、看病保健的“后花园”,加上不愁银行贷款,很少让社会资金介入。然而,要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仅靠公立医院力量难以做到,加上举债建设被明令禁止,倒逼财政无力投入的区县逐步对医院放权,无形中有效扩宽社会资本并购、托管、新建县级医院的操作空间。
第三,办医环境逐步优化带来投资“定心丸”。地处贵州乌蒙高原的纳雍县新立医院,是一家建院不到8年的民营非营利性医院,医院年门诊量已超过5万人次,业务量远超当地公立医院。新立医院院长黄文哲介绍说,随着医改深入推进,基层地区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认识逐渐统一。县级医院在等级申报、员工职称、医保资质等传统只对公立医院开放的“办医壁垒”正在逐渐消除。如新立医院2011年申请二级医院评审时,原以为民营医院走评审肯定要经过多番折腾,没想到一次顺利通过,成为贵州首家二甲民营医院。此次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无疑为基层非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竞争中具备更多市场调节手段。
期待政府责任回归,强化监管
参与公立医院并购,抢占办医市场契机的同时,众多医院投资者、管理者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在引导社会资本办医过程中,不能再处于“越位”或“无为”状态,而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监管机制、放宽多点执业则成为社会办医资本的普遍期盼。
理顺社会资本办医管理体制。不少业内人士介绍,当前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医院分别归工商和民政部门注册登记、营利性医院不动产无法抵押、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欠落实等管理体制问题,制约民营医院发展壮大。制定刚性制度约束督导职能部门才能遏制公立医院大规模扩张,保留社会资本办医空间,理顺社会资本医院主管部门和管理体系,才能为民营医院运营“祛瘀活血”打牢基础。
完善社会资本办医全程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维持医院公益性,既是主管部门职责,也是众多民营医院共同呼声。中国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常务副会长赵淳说,政府对非营利性医院财务审计不到位,一些投资方为实现盈利想尽办法转移资金,公益性难保障,容易给医院正常运转埋下“地雷”。湖北立新中医院院长侯立新说,过去一些医院“做大广告、夸大病情、开大处方”式运营,给民营医院贴上“假、骗、乱”标签,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监管和惩戒,新一轮社会资本办医不能再重蹈“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惨痛覆辙。
医师多点执业尽快“靴子落地”。当前,非公立医疗机构过多依靠从公立医院“挖人”、雇人,因此放宽医师多点执业成为行业整体期盼。业内人士指出,多种因素使社会办医人才队伍依然呈现新招聘学生和退休员工两头大、年富力强力量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亟待医生多点执业加快试点,帮助更多医生迈出公立医院大门,在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希望政府将医师申请多点执业由审批制变成备案制,公立医院不能设那么多主任岗位,离退休医生更应该不受限制地多点执业。
(经济参考报)
2012年职工医保结余达7000亿,媒体称假结余真亏空
大规模“结余”难掩医保亏空风险
近期,人社部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城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累计结存4947亿元,个人账户积累2697亿元。同时,至2013年底一些省份医保基金结余超过千亿元。这些数据引起社会舆论广泛热议,如此规模结余是不是意味着当前我国医保资金已多到“花不完”的地步?
然而,《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基层地区的真实情况是,较为普遍的医保亏空,相关机构的医保资金捉襟见肘、坐困愁城。且不说大规模结余,即使与我国医保制度提出的“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目标,也越来越远。
“寅吃卯粮”难以为继
据湖南省人社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医改”推行至今,湖南省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等3项基本医保参保(合)人数达7035.97万人,其中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比改革前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每年受益的职工群众很多,受到老百姓广泛欢迎。
但与此同时,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医保局副局长姚加权接受周刊记者采访时,也对当前如何维系当地职工医保这个“盘子”感到忧心忡忡。据了解,洪江区这个只有约5万人口的小地方,职工医保2010年至2012年共亏损基金3832万元。最新结算数据显示,2013年1至4月,基金收支相抵又亏了628万元。“历年累计结余被消耗殆尽,现拖欠医院医疗费用1500万余元,难以为继。”他说。
洪江区的情况,是当前职工医保“沉陷”现象的冰山一角。一个中部地级市人社局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当地除了一个城区和一个经济强县职工医保有累计结余外,市本级和其他约10个县区均累计亏损,很多统筹地区早已“寅吃卯粮”。为还医院欠账,甚至动用了属于参保人员私人财产的个人账户余额。
即便如此,当地最大的两家医院负责人仍然对本刊记者说,两家医院分别被该市医保经办机构拖欠超过1.6亿元和1.5亿元。“因为无法及时得到医保补偿费用支付,有医院被迫贷款给医生发工资,有医院不愿接收职工医保病人。”当地卫生部门负责人说。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防止职工医保亏空继续加大,将医保资金切块下定额计划到各个医院。每年第四季度,一些医院“切块资金”用完,就向其他医院特别是中心城市大医院“推病人”。如此一来,不仅导致中心城市大医院“爆棚”,更使相关地方病人因为跑上级医院而吃苦受罪并支付更高的就医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
“缴少付多”且“假余真亏”
根据各地人社部门统计,全国大多数地方,职工医保资金都有结余。但一些医保管理、卫生、财政等部门专家指出,医保资金是“结余过多”还是“亏空严重”不能一概而论,至少职工医保就是“总体盈余掩盖局部亏空”甚至“假结余真亏空”。
据周刊记者获得的一个地级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该市职工医保累计结余6.5844亿元,其中统筹基金结余2.9284亿元。“实际情况是仅市本级职工医保经办机构累计拖欠医院、药店金额就达到3.2亿元,拖欠费还挂在账上,结余是个假象。”这个市卫生部门负责人说。
相关部门专家指出,“缴得少花得多”是相关地方职工医保亏空严重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结构严重失衡。二是报销额攀升呈失控态势。疲软的归集能力与强劲的刚性支出需求此消彼长,趋势难以遏制。
财政“救急”、政策“解套”势在必行
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内地很多城市为了解职工医保燃眉之急,也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如加大财政预算并确保职工医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提高医保基金征缴基数并努力实现“应缴尽缴”等措施,但由于扩大参保规模潜力有限、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属于“杯水车薪”,效果有限。还有一些地方,更采取切块包干乃至强制打折付费等办法来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客观上容易损害医院和参保人员利益,“副作用”非常明显。
一些多年来从事“新医改”操作的干部和专家认为,针对部分职工医保“沉陷区”面临的困难,除了医保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通力协作扩大参保规模、强化基金征缴、规范待遇标准和加强基金管理,还亟待国家采取如下措施定向“救急”并探索政策“解套”:
其一,对特殊地区采取政策性扶持措施。目前,类似洪江等地职工医保基金巨大缺口多属历史遗留下的沉重包袱,基层和地方财力根本无力负担。作为过渡性措施,相关地方建议国家应该给予临时性救助,以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
其二,提高医保统筹层次。现在,我国以区县为单位的统筹单位很容易在参保人员结构失衡的地区产生严重亏空。为此,应该将区县统筹提高到地市统筹,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试点推进省级统筹。这样不仅能缩小地区差距,还能更好利用医保基金。
其三,推动“多保合一”。当前,即使是职工医保严重亏损的地方,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还能保持不同程度盈余或者平衡。为此,应探索对现行医保制度加以整合,推进“三保合一”。此外,应加快推进对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公费医疗等“超国民待遇”的改革,将这些领域尽快纳入覆盖全民的一体化医保,通过做大医保资金池,来提高医保制度的支付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瞭望)
民营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放开
4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人社部联合发布《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的所有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不当干预。
《通知》要求,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价格杠杆鼓励社会办医,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各地要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梳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审批权限于今年6月底前向社会发布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名录,名录之外的所有医疗机构均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各地要督促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的相关政策。
《通知》要求,各地要规范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行为,加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价格行为的监督,研究制定价格行为规范,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内部价格管理制度。相关医疗机构应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价格,并保持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相对稳定;要按规定执行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明细清单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向患者公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地要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形式多样的医疗服务,属于营利性质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可自行设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属于非营利性质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应按照《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设立服务项目。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实行有利于控制费用、公开透明、方便操作的医疗服务收费方式。
《通知》要求,要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谈判机制,凡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应按程序将其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并执行与公立医院相同的支付政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的要求,与定点非公立医疗机构通过谈判确定具体付费方式和标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健康报)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几个难题需破解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4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五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的通知》,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措施更加明确细化,对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能达成共识吗?
《通知》明确,取消药品加成后,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其中,服务价格的调整是关键环节,更是难点所在。“价格改革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体改司相关负责人说。
他表示,价格调整的改革首先需要走出一个误区,那就是调价会影响CPI,增加百姓负担。实际上,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并不是天然的矛盾。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有两条红线,一是患者整体负担不增加,一是医保资金可承受。
“当然,定价机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他说,价格的改革已经达成共识,但至于价格改革的具体路径,目前还在探索中,而且难度很大。现在定价有多种途径,比如全成本定价,与医保支付方的谈判定价等。“到底要选择哪条路,还要反复地讨论。”他说,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正在组织相关的改革设计。
医生能变“单位人” 为“社会人”吗
《通知》提出,创新编制管理,在核定县级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总量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并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同时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优化人员结构,通过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并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体改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人事制度的改革是机构改革最核心的环节之一。过去医生是以单位人来管理,人才很难自由流动。这个改革方向是伏笔,为医生今后多点执业打下基础。
编制最核心的是养老问题。要让医生率先走出单位人的机制,养老、社会保险一定要跟上。“我们知道,这项改革非常复杂,但是县级医院改革等不起。”他说,如果人事编制改革不突破,公立医院改革很难有活力。目前各地在陆续开展事业单位改革,也希望各地能够探索出经验。
医生的薪酬可以体现他们的尊严吗?
医生是医疗系统中最关键的要素,而最难的改革也是人的问题。体改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医改这几年大家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对于人力资源的调动,是最核心的要素。
他说,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最关键的是有合理的收入、职业发展空间、社会地位和尊严。在收入上,要建立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体系。比如在福建三明市,实行年薪制,医务人员工资是当地平均工资的3~5倍。
为了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卫生计生部门还提出建立下上联动机制,建立紧密联系的医联体,控制大型医院盲目扩张,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等,让优质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均匀。
《通知》提出,要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2020年新进入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生必须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县级公立医院骨干培训,研究实施专科特设岗位计划,帮助县级医院引进高层次人才。
这位负责人表示,根据这一思路,今后县级医院将根据县外转诊率最高的病种,向对口支援的大医院提出申请,从大医院派出专家,帮助县级医院从学科到人才全面提升能力建设。
药品招标可以落实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等原则吗?
和此前县级医院改革文件相比,《通知》重点提出了药品集中采购的改革办法。体改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药品招标改革借鉴了基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的经验,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按照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采取招采合一、两家挂钩、双信封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
“实际上,无论是城市医院还是基层机构,药品团购是大方向。”这位负责人认为,之前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说集中采购的方向出了错,而在集中采购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等原则没有贯彻,在公立医院顺加作价的机制下,药品价格越招越高。
他表示,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的方向不会变,但会对具体的做法进行修改,也允许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探索,增加医疗机构的参与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药品价格,保障药品供应,同时遏制不正之风,打击商业腐败。“如果证实有效的话,也会向大医院推行。”他说。
对于药品采购二次议价的争议,这位负责人认为,在招标采购执行到位的情况下,不应该允许二次议价。他表示,从局部上看,二次议价似乎有益处,但从整体上看,却无法实现可持续。
“在现行机制下,有些地方出现二次议价是可以理解的。”他说,但这也正好说明,在坚持集中采购方向的基础上,药品招标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健康报)
国家中医药局修订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提出中医院应扶持未病科建设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该版本在2012年12月推出的试行版基础上形成。该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相比于试行版,“治未病”科修订版指南指出,“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并将“治未病”科的服务对象分为中医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以及育龄妇女、老年人等其他关注健康的特殊人群共五类。
修订版指南提出,“治未病”科应为中医医院兼具管理与临床职能的一级科室,由院领导直接管理,设立专职的科室负责人,可涵盖或设置体检(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健康咨询指导、中医调养、随访管理及健康宣教等部门。不得把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理疗科等临床科室及国医堂、名中医工作室等纳入“治未病”科范畴。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特别指出,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修订版指南明确“治未病”科管理职能为:统筹并整合资源,构建“治未病”服务链,协调各相关专科介入疾病病前管理,并特别强调辐射基层。即通过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治未病”人才、支持开展“治未病”相关业务,延伸拓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高基层“治未病”服务水平。
修订版指南将“治未病”科服务项目分为健康状态辨识及评估项目、健康调养咨询服务、中医特色干预技术、产品类等四类。此外,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管理,以及管理效果评价等也可纳入治未病服务项目。
修订版指南中还特别指出,在治未病科室初期建设阶段,医院应给与扶持,保证人员收入;在治未病科发展阶段,医院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人员收入不低于医院平均水平。同时尽可能从医院层面为“治未病”科室从业人员提供可预期的职业发展前景,以保证人员的积极性与稳定性。(中国中医药报)
青岛大幅提升中医医疗服务价格
2014年2月,山东省青岛市调整了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其中“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项目价格大幅提升。
青岛市物价局、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青岛市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试行第三批)》,调整328个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项目价格。其中像普通针刺治疗由原来的10元/次调整到50元/次,艾条灸治疗由5元/次调整到40元/次,走罐治疗由10元/次调整到30元/次,锁骨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由300元/次调整到980元/次。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大致提高2~3倍,这是该市中医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
长期以来,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严重偏低,导致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的积极性不足。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政策,建立合理价格补偿机制,有效提高中医和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发挥中医药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中的特色优势,青岛市根据试点县(市、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后医院经济运行和成本测算的实际情况,从《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中筛选中医部分全部医疗项目,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多次论证,达成共识。(中国中医药报)
石家庄深化国家中医药“试验市”建设
2014年,石家庄市“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进入深化完善、巩固提高阶段。石家庄市要求深化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内涵质量建设、健康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改革、人员培养、组织领导,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深化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深化社区中医药工作,巩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堂一馆”中医药工作模式,在6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国医馆”,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中医药服务需求。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在10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国医堂”和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实现综合服务区全覆盖。创建500个中医药特色示范村卫生室。到2014年底,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深化中医药内涵质量建设。着力转变中医院发展方式,加强国家、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评选一批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实现县级中医院重点专科全覆盖。在市中医院和5所县级中医院推行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试点,选择1-3个中医优势病种开展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创建一批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合理配备中医药人员,中药处方占到总处方数的30%。把2014年确定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年”,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年内5个县(市、区)达到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98%。
深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全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做好全国区域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完善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和10所县级中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在市疾控中心和10所综合医院成立中医预防保健科,在100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立“治未病”指导室。深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年内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覆盖率达到70%。在托幼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创建10个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和30个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乡镇,广泛开展中医家庭保健员培训,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实现健康管理效果的最大化。启动耳穴埋豆防治慢性病试点工作,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数据依据。
深化中医药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开县级公立中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符合中医院特点的绩效评价机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抓好中医药服务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通过县级中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托管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开展纵向技术合作模式,建立县级中医院从人才、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带动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工作的机制,年内开展一体化管理的县(市)达到10个。完善中医联合体运行机制,加强对县级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水平。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研究制定鼓励提供和使用中医药的政策,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方式改革试点。
深化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探索定向委托培养中医药人员政策,在河北中医学院建立函授教育基地,组织乡村中医药人员接受大专以上学历教育,提高中医药理论知识水平。各县(市、区)要继续落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编制,招聘一批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发挥市县两级中医院技术优势,分期分批组织1000名乡村中医药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掌握10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技术,了解10个保健穴位。
深化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深化“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市”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根据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目标承诺书,明确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着力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工作,协调解决问题。要落实对中医药的投入倾斜政策,安排专项经费,搞好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要结合县级卫生和计生部门机构改革,成立专门的中医药管理科室。(中国中医药报)
南阳:建中医堂服务百姓健康
河南省南阳市从2012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堂”建设。
四统一建设“中医堂”
本着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技术、有特色、有措施,名称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服务理念统一的“六有四统一”标准化建设,南阳市将以往医院内部分散的中医诊室、理疗室、康复科、针灸科以及中药房、煎药室等科室集中起来,提升服务档次,改变以往中医科室分散、整体形象不佳、服务能力偏弱的现象,形成干净整洁、有着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的中医药应用聚集区。
截至2013年底,全市217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建成的“中医堂”有186家,覆盖率达86%,其中144家“中医堂”通过市级评审验收;其余31家乡镇卫生院都在建设当中,能够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
“中医堂”建设完成以后,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和良好的就医环境吸引了大量患者,全市“中医堂”门诊量由建成前的每月8.3万人次,增加到每月12.1万人次,平均增加45%。
形成品牌效应
“中医堂”每年组织4次以上的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和2次公众中医药健康咨询活动,在人民群众当中形成了品牌效应。
“中医堂”的开展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就医需求,也为基层医院的发展增强了动力和活力。2013年底,全市卫生院中医药月收入由建成前的461.6万元增加到757.3万元,32家“中医堂”业务收入比未建设前翻了两翻,年业务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就有23家,业务收入平均增长64%。
“中医堂”建设取得的成效也对各级中医药服务机构带来了正向效应,市政府和中医药主管部门同时狠抓了各个层次的中医药集中服务区建设:一方面,南阳市多方筹资11亿元,加强市、县两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下发《南阳市综合医院“仲景苑”建设实施方案》,在综合医院内部建设类似“中医堂”的中医药应用服务集聚区,同时制订了《南阳市医疗机构“示范中药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南阳市中医医院“十大指标”监管考核管理办法》,多措并举,统筹协作,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载体,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惠及百姓为目标,以综合医院“仲景苑”建设和乡镇卫生院“中医堂”建设等工作为抓手,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广泛开展中医药“三进”活动,在所有二级以上中医院建设“治未病”中心。
早在2011年,南阳市政府印发了《南阳市乡镇卫生院“中医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市、县(区)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的“中医堂”给予经费奖励3万元,其中市级1万元,县级2万元。2012年作为试点阶段,每个县区选取5家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开展建设,2013年在总结先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主要乡镇卫生院基本覆盖到位,2014年进行扫尾工作。
纳入年终考核
南阳市将“中医堂”建设工作纳入各地中医药工作年终目标考核,落实责任,定期督导检查建设进度。2013年初对2012年验收合格的“中医堂”每家奖励1万元。作为南阳中医药发展辅助融资平台的张仲景基金会先后拿出152万元用于对先进“中医堂”表彰奖励,并对“中医堂”从业人员培训给予两年100万元的补助。
“中医堂”成功的关键一是在服务环境上有改善,二是在服务能力上有提升。每个“中医堂”配备两名或两名以上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室不少于3个,设置有中药房、煎药房,中药饮片不低于300种。全市“中医堂”共配备各种中医诊疗设备6700多台件,价值400余万元。每个“中医堂”能够开展不少于10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至少开展一种以上中医药特色疗法项目。
除了在“硬件”上下工夫,“中医堂”的“软件”实力也不断升级。南阳以市中医院、南石医院等中医药技术力量很强的二、三级医院为依托,第一批先期设立了四家“中医堂”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开展中医药技术专项培训,每期3个月进行强化培训。去年6月,基地又拓展为6家。全市累计组织培训、进修“中医堂”从业人员470余人次。(中国中医药报)
济宁探索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改革
2014年,山东省济宁市中医药工作要求,每家二级以上中医院承担不少于1000名本辖区内驻村困难群众签约就医服务、启动省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
增加10个中医外治、针灸推拿等病种
根据近日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等部门联合下发的通知,为减轻患者负担,山东省将进行中医优势项目收费方式改革,济宁成为首批试点城市。今年济宁将全面启动省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在首批试点的7种骨折病种基础上,增加10个中医外治和针灸推拿病种,探索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的“济宁样本”。
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是指医疗机构选择部分中医优势病种,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以病种为计价单位向患者收取费用。首批试点的病种为桡骨远端骨折、锁骨骨折、跟骨骨折等7种骨折。当地中医药部门负责人介绍,“去年6月份,济宁推出了看病‘一口价’服务,今年在启动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增加了10个中医外治、针灸推拿的病种,同步改革。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向纵深突破,从根本上挤出耗材、目录外药品虚高费用,让医保基金可控、规范,让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通过直接变革医药费用支付方式,可以逐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医药成本约束机制,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进一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
“中医专家直通车”,让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今年的济宁市中医药工作要点中提出,全面实施中医专家服务直通车活动,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就医问题,并实现“扩点扩面”。中医专家服务直通车活动,是通过全市包村入户平台,组织全市中医医院专家,分批次对城乡困难弱势群体开展免费中医保健医疗咨询服务以及门诊或住院治疗就医报销外费用全免的签约式服务,解决困难弱势群众看病就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去年,济宁市7家中医医院针对第一批次驻村困难群众开展21次直通车活动,义诊、免费查体3000余人,筛查出中风病康复等中医优势慢性病、常见病种7大类1374人,累计为签约患者减免费用14.8万元。
今年进一步扩点扩面,每家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要承担不少于1000名本辖区内驻村困难群众签约就医服务。今年通过协调民政、残联等部门,实现困难群众到中医院就医只负担起付线费用,其他费用按照“由医保(新农合)基金承担、民政残联救助、医院减免惠民”的原则分别承担。通过“中医专家直通车”服务困难群众,同时将医改中的签约式服务、双向转诊等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真正改善百姓就诊难题。
探索“医养融合”健康服务新模式
2014年的济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护理、医疗旅游等健康服务业。今年济宁将全面推进实施国家区域中医预防保健医疗康复项目,探索中医药健康产业服务平台,启动中医药干预慢性病防治项目。也将紧抓国家加快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机遇,完善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探索“医养融合”健康服务新模式,着力促进中医医疗机构与当地养老服务机构有机融合,整合相关资源发展中医养老、保健护理服务。同时,设立健康教育课堂、推广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培育健康养生市场。并大力发展中医体检、治未病、康复等健康服务业。
此外,利用国家公共卫生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内容,探索济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启动以心脏性猝死(SCD)高危人群筛查及中医药干预项目为突破口的中医药干预慢病防治项目,积极推进国家区域中医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项目在济宁实施推进。
(中国中医药报)
重庆:补偿机制促中医药“四个明显上升”
重庆市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初步建立起有利于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补偿机制。2013年,该市中医医院实现中医服务量、中医技术应用、中药饮片和中药院内制剂使用“四个明显上升”。
为鼓励患者到公立中医医院就诊,凡参保人员在该市的三级和二级中医院住院,特殊疾病门诊治疗起付标准降低一个档次(如患者到三级中医医院住院可以节省起付费440元,到二级中医医院住院可以节省起付费240元),患者节减的部分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医保住院起付标准后,重庆市内的45所中医院去年共收治住院患者和特病门诊患者100多万人次,让利3亿多元。
该市扩大了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的报销范围和中药用药范围,城乡居民和职工医保支付标准分别提高10%、2%,鼓励患者选择中成药、中药饮片和医院特色制剂。目前,已有202种中医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占到总项目数的78.9%,已经为患者节省中医诊疗费、中药费、煎药费用约2亿多元。
为鼓励医院合理高效地使用中药饮片,该市的中药饮片不实行零差率销售,加成率控制在25%左右。除中药饮片以外,公立医院的其他药品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施零差率销售,同时将中药煎药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目前,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的院内中药制剂品种数共有300种,涉及22家医疗机构,其中中医医疗机构10家,共216个品种,占品种总数的72%。
此外,该市实行药事服务费制度,改革“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在中医医院保持中药饮片加成率优惠政策的同时,提高中医药技术服务价格,同等享受综合医院药事服务费收取和补助政策,门诊补助12元/人次,出院者补助340元/人次,由参保个人承担10%,财政和医保各补助45%。
近年来,当地中医药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把中医药补偿机制改革纳入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对公立中医医院退休人员工资实行全额拨款,对中医医院在职人员工资实行差额补助50%。对中医医院基建、设备实行专项补助,该市的10多个区县两年内总计投入达10多亿元。
过去一年,该市中医医院同比诊疗人次增长9.7%,出院人次增长32.5%,中医技术应用增长69.8%、中药饮片调剂量增长31.4%,中药院内制剂使用量增长1.6倍。
重庆市中医药系统在充分认识中医药补偿机制特殊性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了控制医药费用与鼓励中医药使用的辩证关系,在公立医药补偿机制改革中同步建立科学的中医药补偿机制,从而不断增强了中医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中国中医药报)
江苏:全面推广一体化诊疗服务
江苏省近年来坚持遵循中医整体思维,推进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全面强化中医综合治疗,发挥了中医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促进了专科和医院发展。
自2010年起,该省就提出坚持以健康为中心,从疾病治疗模式,向综合防治模式转变的思路,倡导建立“多学科诊疗平台”,开展“一体化诊疗服务”,实施中医综合治疗,并印发《关于在全省中医医院开展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的意见》,全面推广开展以中医综合治疗为核心的一体化诊疗服务。2013年,印发《江苏省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开展诊疗中心建设,积极搭建中医综合治疗平台,推进中医综合服务开展。
江苏省从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入手,按照“大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方向,在中医医疗机构融合多学科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建设,建立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平台。
目前,全省69.32%的乡镇卫生院、66.9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医综合服务区,80家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均建有中医综合治疗区,三级中医医院近80%的临床科室、二级中医医院超过50%的临床科室设有中医综合治疗室,开设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平台119个,涉及病种208种,肛肠、脑病、创伤、骨伤、肠道肿瘤、炎性肠病等诊疗中心已初具规模。
该省将融合技术、优化流程视为中医综合治疗的核心。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医治疗手段灵活和方式多样的优势,将中医综合治疗纳入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中,普遍应用针刺、灸疗、刮痧、拔罐、推拿、敷熨、熏浴等中医技术。另一方面,从疾病临床诊疗的整体性出发,改造诊疗服务流程,综合各相关科室人员,建立多专业一体化诊疗平台,组建多专业人员参与的团队,制订综合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多种技术和手段的综合治疗。
江苏省还实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对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各类别医师,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严格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师定期考核制度,强化中医“三基”训练,持续开展西学中培养工作,举办中医护理技能竞赛,以人员的全员培训,推进中医技术的全面开展。(中国中医药报)
河北六举措建中医药强省
1月8日,河北省召开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省长张庆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安国中药都建设、重点支持30所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政府主导 增加投入
从2012年开始,河北省连续3年将中医药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省财政拨8000万元建设76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2000万元建设了8个中医“治未病”中心。投入1亿元用于省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建设,1.6亿元用于河北中医学院独立设置工作,连续3年对省级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和安国中药都建设各投入5000万元。
资源整合 培育人才
河北专门成立了由分管中医药和分管教育工作的两位副省长牵头的河北中医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河北中医学院筹建工作。政府召开10多次调度会议,在去年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复,独立设置了河北中医学院并开始独立招生。
加强医院建设 提升服务水平
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重点支持30所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目前,预算投资4.24亿元、总建筑面积7.02万平方米的省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建设项目已开工,省财政先期投入的1亿元。同时还在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建设了12个国债资金重点中医医院和45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其中42个医院建设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建龙头 引领中药产业发展
在充分发挥现代中药企业龙头作用的同时,又部署建设安国中药都、带动全省中药产业上档升级,将安国中医药都建设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每年拨款专项资金5000万元。在去年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河北省政府还将安国中药都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推介,成功签署了8个子项目、总金额约78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合同。
打造中医健康服务示范样板
专门成立了健康养生文化产业促进会,对全省健康养生产业发展现状和服务需求进行调研,组织专家制订中医药健康养生园区规划,并筹备在石家庄、承德等地先期建设两个示范园区,探索建立了标准化、可复制的服务管理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带动全省中医健康养生产业的快速发展。
弘扬中医药文化
“弘扬中医药文化,让河北品牌叫得更响”,是河北省为打造中医药强省所采取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河北筹备和主持举办了两届冀港澳台中华传统医药发展大会,为冀港澳台两岸四地的中医药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发挥重要作用。河北还通过选派援外医疗队赴刚果(金)和尼泊尔等友好国家,提供中医药服务,宣传中医药文化。到目前这些受援国家,数以万计的人都接受过河北派出医疗队的中医治疗服务。(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医疗旅游市场被“围剿”,丰富资源“睡大觉”
“中国的医疗旅游如果再不起步,就会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2014年3月15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医疗旅游联盟工作推进会上,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刘庭芳教授激动地说:“为什么,我们的自身条件这么过硬,但是在市场上却没有我们的身影?”这位长期致力于医疗旅游的学者觉得目前的形式十分紧迫。当日,来自国家相关部委以及部分省市的代表、医院专家、学者等聚首申城,共同探讨了中国医疗旅游的准入资质、运营流程、评价体系与监管体系等相关产业政策,以期从源头上规范行业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分一杯羹”。
被“围剿”的中国医疗旅游市场
据有关资料显示,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经垄断了国际医疗旅游70%的市场份额,已对中国形成“围剿”态势。
致力于打造“亚洲健康旅游中心”的泰国,在2004年就制定了第一个医疗旅游发展的五年规划。到2005年底,泰国已经有四百多家医院通过了ISO9001的标准,这些医院都成了接待各国患者的“国际级定点医院”。目前,泰国凭借数量众多的国际认证医院,技术高超的医护人员和相对廉价的医疗费用,在当今国际医疗旅游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而同是大国的近邻印度,在2002年成立了国际医疗旅游委员会和医疗旅游协会,制定了一套推行医疗旅游的法规、政策、战略和计划。印度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加上其特有的物理疗法、印度中草药与藏药在内的七种官方认证的医疗服务系统等,使印度一跃成为国际医疗旅游者青睐的目的地之一。
马来西亚政府在推进医疗旅游产业方面同样不遗余力,其口号是“放松的时候就是做健康检查的最佳时机”,高效率且种类丰富的各项体检服务,让马来西亚在东盟地区保健旅游市场异军突起。另外,韩国凭借其极具优势的美容行业,日本和新加坡依靠本国先进的医疗系统,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前去旅游消费。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亚洲目前正成为全球“国际医疗旅游中心”,然而作为亚洲最大国家的中国,医疗旅游产业正处于零点起步阶段。刘庭芳认为:“中国的医疗旅游如果再不起步,就会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对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也将带来严重后果。”
丰富的资源在“睡大觉”
作为亚洲国土最大的中国,经纬跨度大,地势地形多样,因此而形成的具有医疗保健功能的资源种类也较多。如森林、沙滩、阳光、地热、温泉、药膳等,若将其与医疗资源有效结合,定会成为医疗旅游的亮点和热点。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医药,也是我国医疗旅游的巨大优势。中医注重于人体调节,以预防、修养、保健为目的,着眼于长久的调理以求得身心健康,非常符合当前旅游发展的理念。
除了上述资源极具开发以外,还有被忽视的就是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东方医院)医学美容科主任宋建星在谈起美容业的医疗旅游时表示:“我们科接收很多从韩国整形回来的病人做伤口护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韩国的技术一点不比我们强,但收费至少是我们的几倍,但国内很多人仍然热衷跑到韩国去整容。”
为了发展科室的医疗旅游业务,宋建星动足了脑子,但是医疗旅游专业机构的缺乏、公立医院广告营销的限制以及公益性收费体系的管制一系列原因,依旧是东方医院不能突破的瓶颈。东方医院面临的困惑只是目前我国医疗旅游现状的一个缩影,更多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情况亟待解决。
无法回避的自身“硬伤”
自1996年以来,刘庭芳课题组已考察多个省市,梳理总结了国内医疗旅游的“硬伤”。他认为医疗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考虑最多的(除价格因素外)是目的地医疗服务质量及效果,其选择的判断标准就是各国医疗服务国际认证程度的高低及医疗服务形象的好坏。而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在申请国际认证方面,仍不够重视。
医疗旅游关系人们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我国有关医疗旅游的法律法规目前仍没有出台。在没有制度,行业监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一些未取得相关经营资格的机构和个人涉足其中,必然会坏了医疗旅游的一锅“好汤”。
医疗旅游对服务的要求很高,因此高端医疗服务是发展国际化医疗旅游的基础。我国绝大部分高端医疗资源都掌握在公立医院手中,同时摆在公立医疗机构面前还有一条“10%”的高压线,即国务院在2009年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提出,公立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能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而民营医疗机构由于中国医疗资源的分割和传统体制的束缚,要么不具规模,要么成本高,很难有竞争力。
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语言沟通障碍等多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中国医疗旅游的裹足不前。
突围国际医疗旅游市场
在3月15日的推进会上,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告诉健康界,在印度,冠脉搭桥、心脏膜瓣更换等手术已被作为主打医疗旅游产品向欧美推介。仅2012年,印度医疗旅游年收入就达近20亿美元。刘中民表示,中印之间行业差距反衬出中国发展医疗旅游的迫切性。他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医疗旅游也是民间外交的有效方式。他同时表示,大型国有公立医院应率先推出服务产品。
当日,刘庭芳在推进会上表示,医疗旅游成本低廉、旅游资源丰富、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等都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他特别推崇中医在疾病预防、养生康复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治疗领域的独特功效,并力主创建中医保健国际医疗旅游品牌,吸引国外旅游者的目光。(健康报)
中医药健康旅游潜力大
善养生者,以养心为本。如今,随着健康旅游观念兴起,医疗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逐渐形成,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追求也有所改变,走马观花式的疲劳旅行也已被静静享受、养生休闲、舒适放松所替代。
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打造以养生和旅游相融合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工程,中医药健康服务这一新兴市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中,少数省份、中药企业已开展一定规模的中医药健康产业探索。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与杭州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达、旅游市场成熟,其实更拥有得天独厚的中医旅游优势。如吴门医派故乡苏州,历代名医辈出,“世医多、御医多、儒医多、名医多”。而杭州更是云集多家老字号国药堂,人文传统与中医药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何不根据消费者对养生保健日趋强烈的需求,让中医药也唱上旅游业的主角?如能全面统筹,进一步善用中医药健康旅游及其养生保健服务产品,必能探索一种新颖的服务业态,打造更多元化、深层次、高品质的旅游产品。
在当今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形势下,中医药健康旅游日益铺开的推广中,希望更多如苏杭地区的旅游胜地,都能适时推出中医药健康旅游主打项目,使其成为游客心中新的赏心悦目之景。(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