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3 月 14 日
可曾想过,一年中,春季2个月在中原南阳踏青赏景,夏季4个月避暑于漠河北极村,冬季6个月到海南感受暖意?这是一种集“防病、治病、康复”,药食同源,运用四季气侯调养身心的2-4-6中医药医疗养生模式。
天时 政策支持中医药健康产业
去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8项主要任务之一。
非禁即入,鼓励社会资本介入,降低社会办医门槛,中医药多元参与健康服务,敏锐的中药企业捕捉到的不只是表面的字句,而是将其转化为实际投资成果。
地利 经典名方道地药材做基础
防病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一。孙耀志认为,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时要注重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康复三大功能,传承中医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春夏秋冬变化,弘扬中医药文化,讲究“药食同源”。
“百姓生活水平越好,越钟情中医药。新的健康方式已经深入人心,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中医药的分类,抓住经典名方品牌优势,突出道地药材,把医养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
孙耀志说,“地利”还离不开全国各地丰富的医疗资源,他介绍,目前三地已经约请各地名中医前来坐诊,中医药院校也允诺提供文化与人才保障。
人和 百姓认可是最佳评判标准
以海南国医馆为例,1月开业以来已吸引了不少全国各地患者,孙耀志说,有上海一家三代专程来这儿看中医的,也有家庭旅游时前来保健的。仅海南清水湾张仲景大药房,日销售额达1万元以上,其中售出药品中50%~80%是中药饮片。(中国中医药报)
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各试点省份的认真组织实施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各地探索创新了市场经济下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组织模式;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和县三级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凝聚、培养、锻炼了一支从事中药资源工作的专业队伍;中药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等中药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为深入推进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工作要点,现提出2014年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要点。
一、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综合调研督导
加强调研督导工作,进一步完成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采取行政督导和技术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综合调研督导。全面了解支撑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项目的实施情况和经费执行情况,研究和解决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二、启动新增省份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加强与财政部门沟通,积极争取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和配套项目经费。依托2014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有关项目,启动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沿海六省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协调军口有关单位参与对特殊区域中药资源开展调查;积极为港澳台地区推进中药资源调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三、加快推进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民政部批复成立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加强国家基本药物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中心平台(简称“中心平台”)建设。加快监测站建设进程,各试点省份要按照监测站建设标准于2014年上半年完成监测站建设任务。建立工作制度,制定管理规范和服务目录,充分发挥中心平台和监测站为政府、行业和市场服务的功能。
四、大力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原料资源调查和监测”项目,建设好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支持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科技联盟,交流繁育基地建设经验,逐步建成名贵道地、大宗常用及稀缺濒危中药材种子种苗规范化、规模化的繁育示范基地。加强部门沟通协调,支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向相关部门申请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许可和新品种审定等工作。
五、加强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经验交流
组织召开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交流会,总结和展示各试点省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和阶段性成果,搭建交流学习和相互借鉴的平台。积极参与“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活动,宣传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试点成果。加强试点工作的宣传,展示一线同志的工作热情。积极配合媒体做好以中药资源为主题的相关科普宣传工作。
六、做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成果总结和转化
制定印发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总结验收要求,做好先期启动试点工作省份的验收和总结。组织编制《中国中药资源大典》和区域中药资源发展规划等工作,促进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成果的转化,发挥为政府和行业服务的作用。加强中药资源普查试点成果向中药材生产一线的转化应用。加强部门沟通,研究探索道地药材认证、新药注册中的中药资源评估等工作。结合中药材市场调查情况逐步开展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定的研究工作。
七、加强中药资源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
发挥全国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中药资源普查专家队伍的作用。鼓励开展具有创新性、关键性和突破性中药资源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加强中药资源调查技术方法创新和适宜技术的推广普及。推进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重点研究室和相关基地的建设。构建面向市场需求、政府引导、整合优质资源、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组织架构稳定和合作成果共享的中药资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八、提升中药资源普查队伍的业务能力
认真执行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按照中药资源普查技术培训大纲组织开展省、县两级中药资源普查人员的培训,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能力,严把中药资源普查质量关。组织开展各监测站人员的上岗培训,提升监测站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九、充分发挥专家在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的作用
新增试点省份要充分发挥中药资源和农业、林业、统计等相关领域专家的作用,根据我局关于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要求组建专家队伍。已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省份,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专业指导、检查和总结,建立专家责任制,保证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基本药物中药原料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技术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支持各监测站的业务工作,编制印发信息和技术服务目录,面向广大药材产地、广大药农提供服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2月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信息:由中国专家担任项目提案人制定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正式出版,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ISO/TC249)首个发布的中医药国际标准。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64种针灸适应症,并推荐43种病症采用针灸治疗,全球针灸针的年使用量已突破20亿支,并以每年5%~10%左右的环比速度递增。为保证中医针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满足和适应针灸研究和临床发展需要,ISO/TC249制定了《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
该标准包括针灸针的名词术语;针灸针的结构和材质要求;针灸针针尖形状要求;针体直径及长度规格;合理的针体硬度与弹性要求;针尖穿刺力的范围要求;针体与针柄的连接牢固度要求;检测针尖的强度、锐度和穿刺力的试验方法等;耐腐蚀性要求;消毒灭菌和无菌要求;针灸针产品包装、标签及储存运输;针灸针的生物相容性要求与相关医疗器械国际标准的协调等12项指标。
《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是我国在ISO/TC249首批重点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历经2年多的时间,在项目负责人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煬,针灸针质量与安全工作组(WG3)召集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黄龙祥,及中方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ISO相关成员国的参与和支持下,率先完成ISO国际标准各阶段论证。
2009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努力下,ISO正式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ISO/TC249),中国担任秘书处。ISO目前出版各领域国际标准已超过1.95万余项,对国际贸易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0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成为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我国在ISO/TC249的专家和项目数量逐年递增,目前有中方注册专家89人,已立项项目12项。
(中国中医药报)
从2月16日召开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学术委员会上了解到,依托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我国中药标准制定工作取得新进展。由该中心主持的道地药材标准通则及茅山苍术道地药材标准去年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并申报国家标准,收集整理的22种道地药材标准也已进入评审阶段。人参种子种苗国际标准则进入批准阶段,有望成为第一个中药国际标准。
依托中药资源普查,领衔国际标准制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自2012年12月成立以来,完成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的全新升级改版,建成野外调查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和核查系统、普查成果共享服务平台、标本鉴定系统共5个中药资源普查软件系统;申报软件成果4项,制定并申报普查技术规范标准3项,编制完成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培训教材3套,宣传光盘2套;指导和督促22个省份组织开展了655个县份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指导5个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和2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汇集标本等实物3万余份。
由该中心主持的“道地药材标准通则”及“茅山苍术道地药材标准”作为行业标准发布,并申报国家标准,收集整理的22种道地药材标准也已进入评审阶段,“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范”通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标准审查,“中药材重金属国际标准”也已提交审查。去年,中药资源中心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中药资源创新团队”,标志着该中心已成为国家中药资源领域研究的核心团队;该中心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始建设,将极大促进我国道地药材的研究水平;同时,该中心还与分布在全国25个省份的69家院所和科研单位签署科研项目合作协议,中药资源科研形成全国协作网络。
创新科研管理模式,解决行业重点需求,科研工作“顶天立地”。该中心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人才,科研团队从成立时的18人增加到30人,并通过“神农学者”计划,引进聘用院外专家5人;同时设立人才基金、时珍奖学金等,激发青年科技骨干创新思维和工作积极性。去年先后立项工业和信息化部“中药材安全生产及调优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环保部大宗出口中草药资源状况调查项目等,到位科研经费达6200多万元。全年共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SCI论文19篇;申报专利10项,授权专利4项;“有效恢复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同时指导完成道地药材GAP基地建设10万多亩。
该中心以解决行业需求为重点,促进成果转化和服务平台建设。去年获民政部批准,建设“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技术服务中心”,签约建设53个监测站,目前已建成10个;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商务部批准,建设“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为中药材电子商务提供第三方检测评价服务。同时开展了一批横向课题研究,合同金额达1700多万元,使中药资源服务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