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中医药文化:习近平访欧谈中华文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根植在中国人内心

2023 年 3 月 14 日

中国五千年没有断流的文化不能丢掉了,要有文化自信;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了,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荷兰期间,习近平在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的私人午宴上讲到肩负的历史重任时说: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赏。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3月27日,巴黎,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月28日,柏林,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
   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
   3月29日,柏林,习近平在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时说: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月1日,布鲁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

习近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中国中医药报)
让中医药文化“入目入脑入心”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内外兼修,让人们通过与医院的“亲密接触”,有文化场所和实物可欣赏,有可靠的理法方药可享受,有生命智慧和健康大道可遵循,擦亮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的“窗口”,先后被确定为河北省和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去年成为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建设实物文化  完善视觉形象
该院注重在建筑外观、庭院建设、内部装饰、医院标识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特点,逐步完善中医院的视觉识别系统。
文化园设置了中药精品展示区、制剂产品展示区、本草养生系列产品展示区和药食同源物品展示区,布置了阅读角。在此,可免费体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畅饮中医季节养生茶,学练五禽戏、八段锦养生保健操。养生园则重点介绍运动、体质、饮食养生、情志养生等日常中医养生知识。百草园通过门诊走廊展板展示200多味中草药。药浴园是中医特色诊疗药浴治疗区,设有煎药室、中医综合治疗室和19间药浴间,可供百姓参观体验。
实践理法方药  传承文化底蕴
该院建有全市规模最大、剂型最全、品种最多的现代化制剂室,研制生产丸、散、颗粒、胶囊、洗、栓、膏7种剂型59个院内制剂。研发了养生茶、保健酒、滋补膏等“本草精华”系列产品,获12项国家专利。
弘扬理念大道  服务大众生活
该院组建了党团员志愿服务队、下基层工作指导队、中医药科普专家团等文化宣教队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宣教活动常年开展,“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面向居民群众,志愿服务队员每周走进乡村、社区,开展中医中药走基层志愿服务,举办义诊、健康教育和养生书籍赠阅活动。
面向医生群体,开展基层医生培训、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能力培训、社会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培训、非中医类别医师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工作。
面向患者,开展“中医之友”健康俱乐部活动,组建了心病、银屑病、糖尿病等十余个专病健康俱乐部,进行健康郊游等活动,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首届优秀中医健康俱乐部。
该院还与媒体合作,举办中医药特色技术展示、专家科普讲座,情系中医征文、专家话健康、中医一招鲜展示等活动,在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国中医药报)
甘肃:探路中医药健康服务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甘肃省结合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狠抓落实,探索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之路。
该省加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夯实基础,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先后批复成立了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批复设置了13家县(市、区)级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3.8亿元对12家中医医疗机构进行了改(扩)建。甘肃省先后建设省级、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为各级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注重加强中医药特色重点专科建设,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示范县区和中医药特色基层卫生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全面发展。
为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甘肃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甘肃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了孕产妇等5类人群治未病管理的内容、流程及经费。同时,试点开展托幼机构的中医保健服务,拟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方式,实现2015年年底前甘肃省所有托幼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此外,还在兰州、庆阳、酒泉等7个市(州)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能力建设试点,各级财政予以经费补助。
在推广同时,甘肃还加强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在省、市、县有关媒体开辟“卫生与健康”科普宣传专栏,组织编写中医药家庭健康教育手册,在全省巡回演出《皇甫谧》、《医祖岐伯》等大型戏曲节目。甘肃省还为每村(社区)培养一名健康教育骨干,为480万户城乡居民发放健康工具包、展开培训,每年教会村民5~6项养身保健技术等。还动员1万多名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开通微博,为百姓普及中医药养身保健、卫生惠民政策等知识。
甘肃省着力多部门联动,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不断发展。甘肃省陇东南地区成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后,各市州结合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动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工作。
此外,甘肃还注重强化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如今,甘肃中医学院在乌克兰国立医科大学挂牌成立“岐黄中医学院”,与韩国釜山大学医学院、新西兰中医学院等国外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省卫生厅还与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传统医学促进会签署了中医药人才和技术领域合作协议。(中国中医药报)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