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2 月 23 日
孟庆云
中医自古以来争论其来有自。在宋代时,治同一病就有用寒药与用热药二派医家的争论,其后有伤寒与温病之争、河间与易水之争、丹溪与局方之争、滋阴与温补之争等等。对于中医的发展,在近两个世纪中有优历之争、存废之争和发展之争等三次有高潮的大争论。优劣之争。是在西医传入后,以1851年英人合信所著《全体新论》等5种医书译著在华出版为导火线,其书“远近翕然称之,购有不惮重价”,继后应世的其他西医书籍渐多,在两种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了接受和抵拒、反思与内省、融通和交融等问题。郑观应、李鸿章、康广仁、俞樾、吴汝纶等推重西医,赞扬其优越;叶德辉称西医为异端,唐容川称中医比西医高明。此际间争论未分伯仲,由此开启了学者们关于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存废之争是五四前后科玄论占的一个方面,最早在1913年虞和钦就在《理学与汉医》中说:“汉医是足以亡种”之“怪物”,继武者有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神州医药总会评论员袁桂生、《灵素商兑》作者余云岫等人主张废止中医,是时贬谤中医成一时之风,科玄论战时科学派主帅丁文江有对联曰:“吃肉走路骂中医,年老心不老;喝酒写字说官话,知难行亦难。”此联由胡适之代写,赠商务印书馆创建人之一的高梦旦。对此,全国广大中医奋起反击,取得了“3.17”的胜利。弘扬中医国萃的代表人物如章太炎、恽铁樵、陆士谔等,这次回应还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明确了中医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当时一些中医在论述中,就曾使用了“中医科学化”、“中医时代化”、“新中医”等提法。1949年以后,发展中医成为卫生三大政策之一,但在不同时期,伴随政治运动也曾有偏颇的提法,诸如“百万锦方”运动、“四十八小时中西医结合”、“一根针一把草”、“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等等,或谈化辨证论治理论、或简单化、或绝对化,均为时甚暂。唯独关于中医发展的讨论,从1962年“五老上书”拉开序幕至今不曾消歇,日益声巨。除见诸专业报刊外,也载于有影响的综合期刊和出版专著。如2003年7期《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9期《读书》,专著如《中医存亡论》、《当中医遇上了西医 ——历史与省思》、《哲眼看中医》、《思考中医》、《走近中医》等等。在2003年也曾开过香山科学会议进行专题讨论。争论体现了当代中医对事业的执着和使命感,但也折射出自信心之不足。例如,忽而自诩“21世纪是中医的世纪”,忽而又说中医渐趋沉亡或基本西化;对于临床时而言有所长有所短,时而又说全面最佳;对于教育时而言巨大发展,又常有知名人士说今日中医大学不如师带徒,甚至更为绝对。大有荣古虐今之势。又常向业外人士讨封,论说中医的科学性,对于中医发展的讨论,往往是论及战略者多,言具体战术者少。其实,任何一门学术,其科学性主要在于事实和实践的检验,不在于某某人的认可,更不在于有人攻讦。中医自我评价要客观,而非中医人士乃至媒体对中医的舆论也要负责任。上世纪骂中医使中医险遭废止(其实,依中医的生命力、科学性、疗效、乃至中医已融入民族文化,纵然下令废止也废不掉),如今再造今不如古之论,真不知想要中医之发展伊入胡底。如此看来,对中医学的定位和发展取向的明确,以及增强自信,乃是适情举措的大事。
当代中医学的整体特征是转型、探索和发展。转型是从古代的传统医学向现代的传统医学转化。请看今日中医院的规模、制式、着装和古代医院的差异,现代中医使用的名词术语、剂量位乃至人才培养方式等,即可一目了然。现代化是由历史车轮而趋动的历史必然。尽管传统有巨大的滞力和惰性,但一代有一代的传统,旧传统为新传统所取代。中医学不是从初创不变地传到现在,而是不断向前,甚至有时流向有所改的不断汇合支流而形成的历史长河。其理路不是像经典决定论所断言的不变,而是以经典为先源推新扬旧,从《内经》到《伤寒论》到各家学说。创新的理论在当时可能因其不同原貌而遭贬被诋,但终于在时间的磨洗下生辉。金元四家在当世就遭到反对,直到清代还受到徐灵胎的批评;温病学派崛起时也如是,陆九芝反对甚为剧烈,但后世人把陆九芝也列为温病学派中的伤寒温病学派。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从不确定性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在物理学上有爱因斯坦对牛顿的突破,在生物学上也不再认为新物种的出现是进化过程的必然现象,对中医学的发展应该突破经典决定论的思维定势。事物的发展决定于可能性空间和主体选择。中医是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创造,现代人在现代实践中必然要选择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中医现代化的实践是在探索中不断开拓的。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的价值核心有两点,一是特色性,一是时代性。其理论、实践、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等展现的东方科学智慧,具有恒久非凡的价值,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更具潜质和发展空间,令人有大哉造化工之叹。这是永远要保持发扬的。胡塞尔曾说“我们切勿为追求时代而放弃永恒。”至哉斯言,没有特色性,现代化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把特色固定了,或者学术止步不前,中医学就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当代要求中医学扩大医疗覆盖面和“提速”发展。世界上曾有很多种传统医学,或没能形成体系,或没能与时俱进,湮没者有之,成古董者有之,边缘化者亦有之。我国学者顾准在论述发展问题时,曾提出“边际效用”的概念,指出体系效用的饱和点问题,任何理论与方法,皆有范畴,达到一定边际再难发展。中医博大精深并不等于万能万应,正因为它能不断续接,不断化异为已,代有创新才辉煌地走到今天。中医学在19世纪以后发展缓慢,虽有诸多外因,其重要的内因方面被忽略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本质是一个自我累进的攫能系统,对中医学来说,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用现代人的理念沿着继往开来的认识路线打造新的学术,形成新的特色,那才是更有意义的。对于特色,只有中医现代化才能提升中医特色的层次,更好地展示其优越,开发其潜能。中医现代化不是换换包装。用现代语言诠释就算化了,而是一个既要增益理论又要发明新技术,或在引进中消化吸收新技术,其主旨是创新,工作性质是探索。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凡自无而有,自有而无,总称曰化,化化生生,道归一气。”中医现代化正是要使中医理论体系“化化生生,道归一气”在探索中实现的大业。化为渐变,是一个逐渐展开渐进的过程,试看西医学的实验,从文艺复兴起,到十九世纪才可堪成熟,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就可以设想中医现代化探索工作的艰巨了。诸如中医学中的藏象、经络等这些整体性、功能性、模型性的象思维特征性的理论,如何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去解读,这在今日,还仅仅是探索的初级阶段。
当代中医总的特点是发展。中医是一个有荣誉又被赞为仁术的职业,有宪法和各项法律条例的依托,纳入现代教育体制已五十多年,有大规模的中医综合医院,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保健事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应该从科学发展观和实事求是来审视某些论断和建议,诸如“中医教育失败了”、“大学毕业生不如师带徒”、“中西医结合导致中医消亡”、“中医现代的提法意味中医落后”、“中医现代化将导致中医西化”,以及“中医应该独立发展”等均有所偏颇,这也是应该在讨论中、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的事情。
当代中医已经是一个多元的格局,除传统模式的中医人才以外,还有致力于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的队伍,对传统模式的中医学也不只是临床医学,又有了专业的基础理论、药学、医史文献、图书信息、传播媒体和管理队伍和机构。多元格局体现了发展和生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黄帝内经》中有一句两次出现可以统概全书的一句名言是:“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中医是不能回到以前的样子了。在今日的情势下,中医如何探索、发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自主创新,多元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