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2 月 23 日
孟庆云
天佑中华,降生岐黄,创立中医。中医学自发轫以降,流传至今,走的是一条与西医学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医学以生生不息的造化称奇,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名著,她自辟蹊径在于有内在的动力和取向为发展的机缘。今称其为自身发展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联系,独立于意识之外,只能被人们认识和乘势运用,而不能凭空创造和消灭。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初步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从奠立到演进都依托于传统文化并与时谐进。传统文化是蕴发中医学的土壤,中医学的理论及其发展和中国哲学、民族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判定等共生共进。中医学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知识和创发资源,石器运用发明边砭石,农牧活动认识百草,冶金而制九针,发明酿造后遂以酒入药,烹调启迪了煎剂。《易经》的天运智慧使临床经验提升为理论。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模式也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架,以此创造出藏象经络等独特的表达人体的方法、复方的用药方式和辨证论治技艺。中医学理论只有靠传统文化才能准确解读。中医学在近代曾数历劫波,历程表明,缺失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难关,在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之时中医生机勃勃。
二是在学术上是以经典为主干的述作型发展模式。中医学长期积累和进化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现称为中医学理论体系。这种构成一经形成,就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是科学内在逻辑结构的集中体现。中医学以经典著作构筑了理论体系,它以整体性、转换机制和自我调整功能而生生不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原创和理论的深邃有超时空的价值,成为中医的学术之本。历代以来,中医学人总是沿用孔子“以述为作”或“寓作于述”的方式,即以陈“述”经典而开发新义(“作”),在“明经”过程发展中医学理论。自中医经典临世以后,医学也援用经学注疏的形式解释经典,形成经有传、经传有注疏,注疏又有注疏,代代相传。在注疏中不断补充新见解和新发明,这使经典具有恒久性和缘时而新的生机。可见,对经典的述作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模式。
其三是临床实践经验是理论的先源,中医学理论发展与哲学并行而相得益彰。和现代医学先实验,由实验产生理论之后再用于临床的发展路线不同,中医学是临床实践在先,在实践中积累了临床经验,之后对经验进行总结而形成了理论。中医学用模型化方法建立理论与西医学用公理化方法建立理论大异其趋。中医学的原创理论,一般是对有效的医案进行总结之后结合以当世之哲学,哲学以其引导和框架作用与医学不离若即。例如中国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太极、六经等哲学内容,不仅体用为中医学理论,而且有所发展。哲学的真理性又增益了中医学理论的永恒性。
第四,在学术生态上推新存旧、多元包容。中医学在以述为作的发展过程中,新理论创立以后,并不否定旧理论,而是推新存旧,以开新顾本的方式来整合新旧知识。对一些应用不多的旧知识,也不竭力否定,而是存而不论,在新旧共存发展。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否定之否定。以此,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一直是新旧共存,古今并立的局面。例如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经方与时方长期并立于世。对引进的外来知识也皆如此,中医学素有吸收外来知识的传统,使外来医学知识本土化甚至演为自己的特色,如金针拔白内障术是南北朝时代由印度传入,而到唐宋时代已经成为中医眼科的绝技了。
数千年以来,中医学遵循以上规律前进,演成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在发展中医学的今日,既要遵循也要有所突破。我们应该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发展中医,对经典著作应花大力气继承,把临床作为原创中医理论的基地,以科学和慎重的态度对待新旧理论等等。但是,中医学发展到今日,仅靠总结临床经验发展理论的模式已不尽适应,应该开拓从实验研究产出理论的通道。中医学的基础实验目前虽然是刚刚启步,正在探索、未臻完善,但它对中医学的发展确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