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知一堂主道在一——清代名医王清任(孟庆云)

2023 年 2 月 23 日

孟庆云

  目次
一 生平及时代背景
二 学术取向及治学方法
三 王清任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四 王清任的临床成就
五 学术影响及评价

   在中国医学史上,名医众多,著述林立,不乏创新大师,但多系承源导流,补缀引申,或集大成者鲜有像清代医家王清任那样,以功能结构一元论的医学思想探索中医理论,把解剖知识和临床结合起来,创立脏腑气血病因学说和逐瘀疗法,他践履笃行,执着不懈,敢言改正医林之错,其著作精义至理,以约存博的《医林改错》昭然于世,唤发人们对中医学发展路径的慧心反震。《医林改错》仅三万字,时至今日,研究发挥其理义的论文,却超过了三千万言,他所创制的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名方,无医不用,以其原方或加减被开发成现代新药,王清任以起自实践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名垂于世。对他的学术意识,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赞扬道:“诚中国医界极大胆的革命论。”[1]
  一 生平及时代背景
王清任(1768年-1831年),又名全任,字勋臣,清代河北玉田县还乡河畔鸦桥河东村人。自幼习武,参加武科举,考取武秀才,纳粟得千总衔。在练就武艺的同时,也蕴积增华了他的豪爽磊落刚直不违的性格。他在任职期间兼学医术。当时玉田知县为谋取资财,拟把鸦鸿桥收为“官桥官渡”,向渡船百姓收索过桥费,王清任毅然站出,为民请愿。县官以此怀恨在心,唆使王清任曾经治过的患家构陷告状,迫使王清任只身离乡,游医于开滦、奉天(今沈阳),之后到北京行医。又在北京开设药铺“知一堂”,此“一”者,为《内经》“道在于一”,也是《老子》“道生一”之谓。他在知一堂行医,以其疗效卓著而名噪京师。他的经历,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的《玉田县志》卷20有传,称曰:“王清任,字勋臣,武庠生,纳粟得千总衔。性磊落,精歧黄术,名噪京师。其论人脏腑,与古方书异,盖尝于野冢市曹诸凶秽地,寻术审视,非违言也。所纂《医林改错》,已不胫而走,虽涉叔诡,亦可备一家言。”
王清任行医的时代,中医学发展处于胶柱沉闷的状态。多次发生瘟疫大流行,期待治法的创新以提高疗效。而治法的创新应以基础理论的突破为前提。
中医学在清代初叶,以温病学派的崛起而称继兴。温病学派以认识到温病首先犯肺和治用辛凉,突破了《伤寒论》始用辛温而自立学派。此派影响甚大,就在外科也有高秉钧以温病理论辨证疮疡,被称为外科温病学派。在嘉庆道光以后,中医学术发展总体上是重复旧论,对魏晋隋唐的外科手术技术等疏于传授,明代突破五行的动气命门、水火命门、君主命门等三大命门学说没有被认同,徐灵胎等人先是批评金元四家异乎仲景,后又质疑温病学派背离《伤寒论》。此时中医学术发展助力的哲学也没能够提供新的框架和理路。当时一代之兴的朴学,已几尽完成多数文史文献的整理,走边峰转向医学,校注训诂医学经典,虽然文献成果卓著,但把研究目光集中于文字,终不能解决临床的需求。
医学的对象是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对经典的文献学研究,并不能获得新认识。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奠基之时,就是依解剖知识为根柢的。早在《内经》中,就有很多解剖学的论述。例如《灵枢·经水》篇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内经》关于消化道长度的测量,其先进程度已达到近代解剖学水平。[2]在骨学,在血液循环等方面的发现均占古代世界医学的先机。并且创立了至今仍待深入揭示的表面解剖学。[3]中医从解剖入手论述生理功能为脏腑学说。在演进中脏腑学说又与《易经》之学的“象论”观念思维结合,把脏腑提升为藏象学说。在《内经》中脏腑学说与藏象学说并存。在中医学中另一部经典著作《难经》所阐述的也是从解剖学为基点的脏腑,这也补充了《内经》的脏腑理论。历代医家《内》、《难》并尊,也不视脏腑与藏象为对立。医生在临床时各取为用。分析病机讲藏象,手术操作和法医检验时是执脏腑理论而行的。
脏腑是藏象理论模型的原型。脏腑原型有发展,藏象的模型才能凿实深邃。但自《内》、《难》以后,解剖学发展缓慢,脏腑理论停滞,只是在道家医学重视脑,受到李时珍、汪昂等人的关照。藏象学说在明代以后推出了命门,是虚拟的功能单元。因其原型的实体论述不祥,而有待深化和发展。要发展藏象理论模型,需发展脏腑,发展脏腑,还得从开展解剖学研究入手。
王清任生活的十九世纪,是西方医学巨变的世纪,[4]其理论体系和方法,基本上是在十九世纪确立起来的。[5]随着基础医学的一些成就,在临床上,除内科的治疗力弱不卓之外,其他临床各科疗效明显提高。当时西医学已传入中国,在沿海城市开设了一些西医院,在治疗一些外科治疗系统疾病(包括产科)时,得到了中国患者的认可。在此形势下,中医学期待着革新。十九世纪是全世界性瘟疫流行的年代,在中国也多次发生鼠疫、霍乱、伤寒、斑疹伤寒、白喉、猩红热等传染病的流行,对此,中医有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也有很多有效方药。瘟疫的治疗,使医生们积累了经验和探索的意识。王清任就是在这种期待创新和有充分临床实践环境中成长的。
  二 学术取向及治学方法
王清任主张,临床治病,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其中,脏腑理论最为重要,他坚持脏腑解剖和功能一元论,认为脏腑理论以“亲见”为实,对临床效果要“亲治”和“屡验”。这既是他的学术取向,也是他的治学方法。他以脏腑解剖为切入点。从王清任的著作看,他未曾读过明季清初传来的西方医学书籍,但他强调脏腑的重要性,指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他自叹自己不能从脏腑结构方面认识疾病,曾自拟一联:“也开小药铺,学着糊弄人”。他决心研究人体解剖。中医学从来就不排斥解剖意义上的脏腑。人体解剖知识不仅是客观实在,也是发展手术治疗的基础,是法医学鉴定的依据。在藏象学说成为主流以后,脏腑解剖之学也有一定的发展。例如在宋代有欧希范的《五脏图》、杨介的《存真图》和托名华佗的《玄门内照图》等,都是关于人体脏腑的解剖图谱。元明清时代脏腑解剖发展停滞,王清任所研究的脏腑,虽未能完全契合藏象的深刻涵义,但藏象学说要再次提升的话,除扩大范畴之外,还必须补充或建立在更深层次的人体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这是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理所决定的。王氏在查阅大量古代文献基础,发现“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尝阅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或“含混不清”,如“其论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既云下无透窍,何得又云肺中有二十四孔;……其论肾,有两枚,即腰子。两肾为肾,中间动气为命门,既云中间动气为命门,何得又云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医林改错·脏腑记叙》)。认为“古人之所以错论脏腑,皆由未尝亲见”《医林改错·脏腑记叙》)。在实践中使他认识到“著书良医,无一全人。其所以无全人者,因前人创著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循立论,病本先失”(《医林改错·脏腑记叙》)。他主张亲见脏腑。如他批判某些抄袭著书者是“其言仿佛是真,其实脏腑未见,以无凭之谈,作欺人之事,利己不过虚名,损人却是实祸。窃财犹谓之盗,偷名岂不为贼!”(《医林改错·脏腑记叙》)。而王氏为了弄清脏腑及临证有所遵循,便致力于人体脏腑解剖的研究。
他重视前人经验和间接知识。如关于“膈膜一事,留心四十年,未能审验明确”时,王氏借去“安定门大街板厂胡同恒宅,请余看症”之机,得知“内有江宁布政司恒敬公,言伊曾镇守哈密,领兵于喀什噶尔,所见诛戮逆尸最多,于膈膜一事,知之最悉”;“即拜叩而问之”其《医林改错》实际上在嘉庆二年(1797年)即已写成,只因“膈膜一片”未弄清,“一篑未成”,不能付梓。后经多年周折,反复访问了解,直到道光九年(1829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意欲刊行于世”。原稿搁置了三十多年,充分显示了王氏严肃认真的求实精神。他在《怀胎说》中指出:“又如子啼门云:儿在母腹,口含脐带疙瘩,吮血养生。请问初结胎无口时,又以何物吮血养生?既不明白,何不归而谋诸妇,访问收生婆。访问的确再下笔,断不致遗笑后人。”强调访问调查的重要性。为了深入研究半身不遂症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治疗,他“每遇此症便问及未病前之形状”,经过长期实践,终于使他对半身不遂症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达到“治之最多,知之最悉”的程度(《医林改错·记未病前之形状》)。
他不盲从书本,敢以怀疑,以其细心入微的观察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在对血瘀发烧的观察说:“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此内烧兼身而言。若午后身凉,发烧片刻,乃气虚参芪之症;若天明身不热,发烧只一阵,乃参附之症,不可混含从事”(《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他对半身不遂症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的创新,即在反复学习运用前人经验,“始遵《灵枢》、《素问》、仲景之论……继遵河间、东垣、丹溪之论,投药罔效,辗转踌躇,几至束手”(《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叙》)情况下,在实践中,反复研究,总结经验,大胆地对古代医家论半身不遂属“风”、“痰”、“火”等说提出质疑,提出以物质实在为特征的“气虚血瘀”论新观点,这也是对病因学的发展。
  三 王清任对中医理论的贡献
王清任对中医学理论的贡献,主要在发展了中医解剖学、建立气血理论和创立脑髓说三方面。
王清任二十岁左右初习医学时就发现“古人脏腑论及所绘之图,立言起处自相矛盾”,三十岁在滦州稻地镇行医时,有机会亲自观察死于瘟疫的尸体三十多具。以后又三次去刑场,观察刑余犯人尸体,并用动物解剖加以参证。为弄清“膈膜”,还走访曾镇守哈密的领兵恒敬公,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在人体解剖学上有很多新的发现。如发现了胰管;指出眼睛的视力与脑神经有关(神经一词,最早见于《灵枢·大惑论》),认为耳、鼻、舌等的功能也都与脑有关;对人体主要动静脉的位置、形状、分布,包括左右颈动脉、主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左右髂总动脉、左右肾动脉、锁骨下动脉、下腔静脉等都有准确的记述;他纠正了古人说肺脏二十四孔以行气之说。他绘制了二十四幅脏腑图。经四十二年的钻研,终于在道光庚寅年(1830年)写成《医林改错》一书。此书的出版,是中国古代和近代交际之时医学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从1830-1950年之间,共再版近四十次,可见影响之大。
王清任从脏腑和血管、气管的构造中体会到气血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以气血论病。在发病机制上提出“气虚归并论”,在辨证论治中提出“气虚血瘀论”。他继承了气一元论的思想,以元气为人身动力:“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气血不畅则为疼痛或痹证;中风之本源在于“元气不足”,半身无气则半身不遂;“气虚不固津液”,则口角流涎;“气虚不能固提”,则遗尿不禁;气虚不能“催大恭下行”,则大便干结不下。他指出气虚与瘀血的联诀关系:“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虚元气,必停留而瘀”;他总结出六十种气虚证和五十种血瘀证;在治疗上如果“专用补气者,气愈补而血愈瘀”;他创制了补气活血的名方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其“元气亏五成”,佐活血药以为治。对于活血化瘀,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按瘀血部位和寒热虚实之异,确立活血化瘀十四法。王清任以其对血瘀证的重视及治法的丰富,揭橥了活血化瘀学派的创立,以精其一足以传而发扬光大。
“脑髓说”理论的提出,是王清任坚持物质第一性,以解剖为据探讨脏腑功能的又一方面成就。以五行为框架的藏象学说,把主神明的功能归于心,此五行之心与肝脾肺肾诸脏是同一层次的平行关系。在明代,受易学中人身太极理念的影响,医学家意识到,人体还应该有一个主宰五脏的结构,应该是命门,这是对五行学说的突破,但对于命门结构如何,几家命门论者各有说法。王清任吸收了李时珍、金正希、汪昂等前人关于脑为元神之府、主记忆和思维等论说,以临床所见的病证联系解剖,力辟“心主神明”,“心藏神”。应该指出的是,《内经》中的脏腑论和藏象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认识体系,脏腑论阐述脏器解剖实体,藏象论是功能系统的理论模型,二者虽有渊源关系,但内涵不可通约。以脏腑论反驳藏象论有个混淆概念的问题,但王清任坚持以结构解释功能的医学思想是唯物的,他以脑髓理论解释痫证、小儿惊风、成人气厥都具有先进性和实践性。承袭张仲景把狂、善忘之蓄血等论说,他以瘀血阻脑辨治癫狂,他在《医林改错》中说:“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如同做梦一样。”提出癫狂的关键在于脑气与脏腑不涉,以癫狂梦醒汤治疗。比之前人,王清任的脑髓说,有自家的理法方药体系,如以龙马自来丹与黄芪赤风汤治疗痫证,用可保立苏汤和足卫和荣汤等治疗小儿抽风,皆有卓著的疗效,也展示他治疗理路独辟径蹊之一斑。
  四 王清任的临床成就
王清任把他的脏腑气血理论用诸于临床,其突出的成就即是以气虚血瘀论来阐述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在治疗的实践中提出了多种行之有确实疗效的治法和方剂。

血瘀证的证候特点及辨证规律

王清任依据临床观察以及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的验证,提出了血瘀证辨识要点是:
1.疼痛。如“眼疼白珠红”、头痛、胸痛、肚腹疼痛、痹痛、少腹积块疼痛等。
2.包块。如肚大坚硬成块、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少腹积块等。
3.皮肤粘膜青紫。如紫癜风、青记脸、牙床紫等。
4.神志改变。如瞀闷、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无故爱生气、癫狂及夜睡梦多或夜不能睡等。
5.发热特点。有“午后潮热,至晚尤甚”者;有“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者;有“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或“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等规律。
6.久病多瘀。对年久日深,病程迁延的病症,如耳聋年久,久泻百方不效者等,每以血瘀论治。
7.怪病常有瘀血。如“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食从胸后下”,“交接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妇女干劳、男子劳病、半身不遂等,“自古无良方者”,按血瘀论治,每获良效。
(二)血瘀证的治法和方药
中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甚为久远,早在《素问·腹中论》曾创制了四乌贼骨一芦茹丸而治血瘀证,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专门论述了瘀血证,又提出了“瘀血”、“蓄血”、“干血”等病名,又创制了下瘀血汤等名方以治瘀血。宋代杨士嬴在《仁斋直指方》中提出了“气者,血之帅也”的论述。元代朱丹溪在《丹溪手镜》中,明确提出了“治血用行气,治气用行血”之论。明代的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又进一步指出“血实则瘀,轻者消之,重者行之,更有因气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先治其血。”可见历代医学家对血瘀证都非常重视,而且都各有治法。这些学术的积累,对王清任血瘀的论治有着重要的启导与参验价值。他正是站在这个高起点上,又结合自己的解剖知识和临床经验,把活血化瘀的治法更丰富、更系统,使其有本质的提升。王清任以他创立的活血化瘀治法揭橥了其理论的成熟和活血化瘀学派的竚立。在这方面,他远迈前人,中国中医研究院陈士奎、孙怡两位研究员,据《医林改错》一书,归纳总结了王清任的“活血化瘀14法”,〔6〕各法适应证、代表方剂及使用要点如下:
1.分部逐瘀法。王清任依解剖部位辨证血瘀,“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而针对少腹血瘀或胞宫血瘀又立少腹逐瘀汤;针对痘疮“皆是瘀血凝滞于血管”而立通经逐瘀汤治疗;针对“气血凝滞脑气”设癫狂梦醒汤、会厌部血瘀立会厌逐瘀汤等。用方时还选择不同的引经药,精心配伍,使药物直达血瘀病所。如通窍活血汤选用麝香、老葱、生姜等辛香透窍之品;血府逐瘀汤选用柴胡、桔梗引药上行以治胸中血府血瘀;膈下逐瘀汤意在专治膈下肝脾部位之瘀血,故选用乌药、香附等舒肝理气药配伍。少腹逐瘀汤中选用小茴香、肉桂配伍以温通下焦;会厌逐瘀汤中用桔梗,则引药上行直达会厌等。这种分部位、立专方,治疗血瘀证之法,是他临床经验的结晶,是对前人的一大突破。
2.补气活血法。针对气虚血瘀证,将补气药与活血药有机配合,创立补气活血法。使气足而血活,补气以活血,且化瘀而不伤正,补气而不留邪,达到“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留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见《医林改错·黄芪赤风汤》)的治疗目的。如补养还五汤、黄芪桃红汤、助阳止痒汤、止泻调中汤、足卫和荣汤、黄芪赤风汤等,均宗此法而创制,有效地用于不同病因所致气虚血瘀证治疗。
3.通窍活血法。窍者,乃指五官七窍、毛窍、心窍等。若窍道瘀阻,气血不行,每致五官、皮肤毛窍、心窍闭塞不通而为病,而皮肤毛窍血瘀所致“毛发脱落”“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等;眼窍血瘀之患“眼疼白珠红”;鼻窍血瘀之患“糟鼻子”; 耳窍血瘀之患“耳聋年久”;口窍血瘀“出臭气”;等。王清任对此类疾病颇有发明,熔辛香开窍法与活血化瘀法为一炉,创通窍活血法治疗之。
4.解毒活血法。这是他为霍乱吐泻、天花等传染病,提出“活其血,解其毒”治疗原则,将解毒法与活血化瘀法结合起来,创解毒活血法,如治疗霍乱上吐下泻的解毒活血汤、治疗天花的通经逐瘀汤,均属此法的代表方剂。为中医药学治疗瘟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开辟了新疗法。
5.清热化瘀法。针对血热而瘀之病机,将清热法与活血化瘀法结合运用。如治疗“瘟毒烧炼”气血凝滞所引起的霍乱、天花,即选用了清热解毒药与活血化瘀药相配伍;而对于瘀久化热者,如积块日久、小儿痞块等出现瘀热,可选用清热凉血化瘀法;膈下逐瘀汤所用丹皮、赤芍之类,即寓清热凉血化瘀之意。
6.理气活血法。本法是中医药学传统治法,历代医家均有阐发。王清任的贡献在于:他巧妙地将舒肝理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创制了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癫狂梦醒汤等,使理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更加扩大。
7.回阳化瘀法。本法系王清任抢救霍乱吐泻引起的元气衰竭、阳衰血瘀之危症时,创造性地将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有机配伍而成,他在《瘟毒吐泻转筋说》中曰:“此症得之最速,伤元气最快,……如见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此时无论口干舌燥,大渴饮冷,一时饮水数碗,放心用姜附回阳汤(即急救回阳汤),一付可夺命。”显示了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凭其经验,针对“阳衰血瘀”之病机,融温阳与化瘀为一体,救治重危急症,确实高人一筹。正如他自己所说:“此法非浅医所能知也”。验之于今,现代医学对休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所采用的抗凝剂等,仍没有超越百年前王氏所创的“回阳化瘀”法治疗思想。本法的创立,是对祖国医学关于危重急症治法的重大发展与创见。
8.攻下逐瘀法。本法是将通里攻下法与逐瘀活血法相结合而成。通过攻下通里,使瘀血邪毒从肠腹排除。如《医林改错》列举的“加味止痛药散”、“古下瘀血汤”等,均为本法的代表方剂。
9.温中活血法。系将温中健脾法与活血化瘀法结合运用之法。如王氏创制的止泻调中汤,即选用黄芪、党参、白术、附子、良姜、官桂等温中健脾药与当归、川芎、红花、白芍等活血养血药相配伍。
10.滋阴化瘀法。病久、瘀久皆易伤阴,特别是瘟毒感染之热性病,由于“瘟毒烧炼”更易伤阴,引起血瘀阴伤之症,王氏将活血化瘀法与滋阴养血法灵活结合,创滋阴养血化瘀法,如会厌逐瘀汤中的生地、玄参、当归;古开骨散方用龟板、当归等,均属此法的运用。
11.通痹逐瘀法。王氏认为风寒湿热之邪“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当属血瘀。此时若“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医林改错·痹症有瘀血说》)。因此用温热发散、利湿降火或滋阴等均难收效。故创制了活血化瘀与祛风除湿法相结合的通痹逐瘀法治疗痹证,意在疏通经络,使气通血活,“血行风自灭”,“血行湿亦行”,以提高痹证的疗效。
12.温经化瘀法。血遇寒则凝泣。对于经脉虚寒,气血瘀阻,既要温经散寒,又要化瘀以通经,才能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王清任取《金匮要略》温经汤合《和剂局方》失笑散加减化裁,成为温经化瘀有效之方。
13.活血化痰法。气郁则血瘀,气郁湿亦聚。情志郁结,不但可以导致血瘀不行,且可导致湿聚痰生,往往形成痰瘀互结为患;若痰瘀互结蒙心滞脑,亦可引起情志病症,如癫狂证等。王氏认为“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是癫狂证的主要病因,因此,创立了综合运用活血化瘀、理气解郁、祛湿化痰诸法。针对痰瘀互结凝滞气血之病机的癫狂猛醒汤,治瘀、痰、气三者交阻为患的癫狂证,这是他对中医痰证和瘀血证的突破。
14.化瘀调神法。如王氏创制的足卫和荣汤,除用补气活血药物外,选用酸枣仁一味养血调神定惊,治痘后气虚血瘀所致抽风等证,即将活血化瘀法与养血调神法结合运用,独具风格。
(三)雍立活血化瘀理论的临床经验
王清任是以临床名世的一位实医,在坚持他自家理论信念的实践中,蕴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经验,又进一步支持他的理论。
王清任以活血化瘀诸法辨治各种痛症、中风、瘫痿和痹证。如治“眼疼白珠红”,俗称暴发火眼,先用通窍活血汤,后服加味止痛没药散;治疗头痛,则强调辨明“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无效”时,属血瘀头痛,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于“胸痛”,根据其疼痛性质、部位和病因不同,分别为“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木香、郁金)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可愈;在伤寒,用瓜蒌、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痛,前方皆不应”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肚腹疼痛”,总不移动者是血瘀,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而少腹积块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经水不调并少腹疼痛,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对痹证引起的肩痛、臂痛、腰痛,或周身疼痛,创用身痛逐瘀汤治疗。若老年人溺尿玉茎痛如刀割,无论年月深久,用黄芪甘草汤治疗。跌打损伤,瘀血作痛者,则用玉龙膏贴治等等。
对于中风,他认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创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治疗。发生半身不遂或偏瘫者,先用补养还五汤,之后用通络散风之剂治之。对痿证,用黄芪赤风汤或补阳还五汤治疗。他治癫痫发作,也从气虚血瘀立论。认为病机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于脑”,“脑无灵机之气”而致。在治疗上创用龙马自来丹(马钱子、地龙)与黄芪赤风汤配合应用:“每晚先服黄芪赤风一付,临卧服丸药一付,吃一月后,不必服汤药,净吃丸药,久而自愈。愈后将丸药再吃一、二年,可保除根。”
王清任在用方的同时,注重药量和配伍。他再补气药中重用黄芪,如再补阳还五汤只黄芪用到四两。在活血药中,以桃仁和红花为对药同用。以桃仁逐瘀善于下行,而红花活血善于上行,二药相伍通行一身上下,加强逐瘀活血之力;再补气活血方中用桃红,以使血活气亦行,又防补气至壅,相辅相成。又根据病情斟酌用量。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三方均用赤芍、川芎,但通窍活血汤是治疗血瘀在头面、四肢、周身血管之较轻者,所以仅各用1钱;血府逐瘀汤主治血府血瘀,瘀势较重,故赤芍用2钱,川芎用钱半;膈下逐瘀汤治肚腹积块、小儿痞块等,非逐瘀破结难奏功效,故二药各用2钱。
  五、学术影响及评价
王清任毕生只留下一部仅三万字的《医林改错》,但其学术影响是非凡的。医史学家程之范说他“为中医革新运动第一人”〔7〕,并认为他的学术取向激温了清末民初的汇通学派。是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以解剖为据,对心脑的功能做了重新的评价。他定鼎的活血化瘀学派后来被唐容川继承,其学派延续至今,日益扩大。到20世纪末,中医学最高的学术成果就是活血化瘀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因于有实验研究的科学阐释,现已应用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各种脑血管病、外伤科病、妇科病、眼科病、传染病等百余种疾病,其方剂也被开发成多种新药。王清任的理论也和他的方剂一样远传国外。王清任以此成为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名家。
王清任敢于革故,躬于实践,以约制博的学风显示了他的境界与人生价值。王清任三十三个方剂,其方“万无一失,方可传与后人”,如果有一症不明,宁愿留给后人再补充,可见他的严谨。任何传统学术,都有其饱和点,须不断增益原创,汰劣革故或引进新方法新技术才有生机。在19世纪,世界科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技术的进步,确立了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诊断与治疗进展神速。中医学也呼唤从“寻章摘句,专工祖述” 的氛围中冲破禁锢,以实证精神,改变文风,探索创新。逢此之时,王清任独具慧眼,脱却臼窠,不尽信经典,从自家解剖亲见入手研究医学。他的脏腑图与合信、邓玉函等人引进的解剖图两不相涉,对当时医学有“清夜钟鸣,当头棒喝”(《医林改错·刘序》的意义。他不再从注疏经典的路子研究中医理论,而是取经于实验,他不囿于旧论,敢以否定前人所倡之天花胎毒说,否定“胎在子宫,分经轮养”等说法。他不仅创立了三十三个名方,也以讲求治疗艺术而见长,例如他治小儿疳症,用通窍活血汤开通血脉,血府逐瘀汤祛除瘀血,膈下逐瘀汤消散积块,以此三方轮服,合成一个治疗套路,以其匠心独用展获疗效。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知识上的限制,王清任对脏腑解剖的记述,也不免有片面和谬误之处,例如他按营卫理论,称主动脉为含气的是“卫总管”,又从尸体解剖中的心脏房室中无血液就认定心无血等,以至有近人程祖培等嘲讽说“《医林改错》,越改越错。”但这也是曲解,因为王清任改的是脏腑解剖之错,而不是藏象理论之错。王清任以“一”为中医学发展之方向,这个一,当是物质第一性科学思想的结构功能一元论,他也以此结构论功能,他不愧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知一”者。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5:356
[2]梁伯强.学习黄帝内经的一些体会[J].中华医学杂志,1955(5):5
[3]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35
[4]威廉·F·拜纳姆著,曹珍芬译.19世纪医学科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
[5]姒元翼,张慰丰.十九世纪的医学[M].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41
[6]陈世奎,孙怡.活血化瘀名家王清任[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27
[7]程之范.简短的中国医学史讲稿,程之范医史文选,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353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