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谢美:我国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2023 年 2 月 22 日

 陈珞珈 陈思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摘要:中医医院的技术队伍对中医医疗工作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中医医院人力资源面临着人员总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西医人员过多,领导班子西医比例越来越大、人才流失等问题,文章对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Analysis of Human Resources i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XIE Mei  CHEN Luo-jia  (Wangjing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Beijing, China. 100102)
  Abstract: The technical tea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are essential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ork. At present, the human resources of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face many status quo, such as the inadequacy of the total personnel, unreasonableness of the personnel structure, excess Western medicine personnel, the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leaders, brain drai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discuss about these status and problems further from these five above aspects.
  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Human resources;Analysis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09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全面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1]。”对中医药人才的问题,吴仪副总理也曾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2]。”可见,国家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越来越关注。因2009年中医药行业的统计数据尚未出来,故本文引用2008年或以前的数据。对我国中医医院人才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下。
  1  人员总量不足
卫生部1984年颁布的《医院编制标准》规定,根据医院的不同规模,医院的职工按1张病床1.3~1.7人配置。2007年我国中医医院开设病床数321597张,职工总数461177人,病床与人员之比为1:1.43;2008年我国中医医院拥有病床数350257张,职工总数484804人,病床与人员之比为1:1.38[3], 2008年虽然在编制标准范围之内,但比2007年每床人员配置比例下降,且处于医院编制比例的最下限,虽然考虑到中医院应当减员增效,但总体上说人员配置不足,且呈下降趋势。
对此问题笔者的看法是:第一,中医院减员增效,精兵简政的发展方向是应当坚持的,这一方面是财政对医院人员的差额预算拨款越来越少,中医院必须削减冗员,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促使中医院主动革除人浮于事,干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的弊端,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其三,由于医院的后勤工作都市场化了,原来纳入医院正式编制的护工、保洁、保安、食堂、电梯等都社会化,交给社会的专业机构承担,现在医院的编制应当将这一部分编制刨出来,因此总体实际人员应低于国家的编制标准。
第二,尽管有财政拨款、市场竞争、后勤社会化的原因,中医院的实际人员应当比编制标准少。但是现在全国3千多家中医院中,有相当一批实力较强的三甲和三级中医院,三级和二级中医院平均测算,每床的人员编制应在1:1.5左右较合适,但现在已降到每床1:1.38,这说明全国中医院从总体上说人员是不足的。据我们了解的情况,现在已有一批中医院或中医院的科室,因医护人员不足,超负荷运转,影响了医疗质量和中医特色,也加大了医疗风险,这一问题应当引起主管部门和各中医院的重视。
邵湘宁撰文认为,目前中医药事业人才紧缺,既缺乏管理型的人才,也缺乏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人才;既缺乏顶尖的大师级人才,也缺乏为基层群众直接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多途径加强新形势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4]。
  2  人员结构不合理
2. 1  中医药人员比例太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来发文件规定:中医医院的中医药人员要占医药人员的7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7年制定了《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南》(试行),规定中医医院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全院执业医师比例要达到60%以上,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5],目前全国的现状是,2008年我国中医医院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计163285人,其中中医类别为73839人,占45.22%;药师(士)共计40152人,其中中药师(士)21722人,占54.10%;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及药师(士)总计203437人,其中中医药人员为95561人,占46.97%[3]。所有比例均未达标,与指南所提出的标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显示我国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比例较低,未达到医生和药剂人员的一半,这是中医医院不能体现中医特色最主要的问题和障碍。现在主管部门和社会都说中医医院没有中医特色,而中医特色要靠中医药人员来实现,现在中医院的中医药人员已经成为少数,而其中还有一部分中医人员又西医化了,在临床上多用西医方法和西药,《黄帝内经》说:“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没有船我们怎么能到达彼岸呢?中医院的中医药人员成为少数是我们当前需要下大决心去解决的当务之急。
2. 2  地区分布不合理
从全国各地区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医师数来看,2008年全国为1.91人,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5.02、天津3.19、重庆2.91、四川2.91、上海2.80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排名后五位的分别是海南1.12、贵州1.15、安徽1.16、云南1.30、广西1.32等中西部边远地区,两者差距较大[3]。目前中医药行业缺乏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西部、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和中药产业,缺乏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现在中医药大学本科以上的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很多下不去,即便下去了也留不住,而由于知识结构和临床及实践操作能力所限,中专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并不看好[4]。虽然在三甲中医医院情况尚好,但大部分县级中医院却面临着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贫乏的突出问题,这也是制约县级中医医院发展最核心、最致命的瓶颈。由于基础条件、诊疗环境、生活待遇等都比较差,优秀人才引不进,原有人才留不住。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优秀的中医药临床人才缺乏,人才层次不分,梯队结构也不合理[6]。
2008年,从中医类医院分为城市和县级两类来看,城市中医类医院机构数为1606所,拥有床位247729张,院均154张,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院均71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和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院均34人,药师(士)院均17人,其中中药师(士)院均9.5人。县中医类医院机构数为1509所,拥有床位139212张,院均92张,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院均43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及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院均16人,药师(士)院均10人,其中中药师(士)院均5人,城市中医类医院机构数仅比县中医类医院机构数多6.04%,但院均床位数多40.25%,院均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多39.44%,院均中医执业医师和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多52.94%,院均药师(士)数多41.18%,院均中药师(士)数多47.37%。可以看出,城市中医类医院的病床规模及人员配置明显高出县中医类医院,且差距悬殊,县级中医类医院的医药人员数量和结构都存在较大问题。
2. 3  年龄构成不合理
据2006年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报告,全国中医医院中医医生30岁以下人员仅占14.38%,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30岁以下中医医生仅为6.28%和11.69%;地级和县级中医院30岁以下中医医生仅为13.51%和9.78%,这说明中医后继力量严重不足,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将更加突出。全国中医医院中药药剂人员30岁以下的占16.27%,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30岁以下中药药剂人员仅为6.52%和8.47%,地级和县级中医院30岁以下中药药剂人员仅为11.18%和8.29%,全国中医医院管理人员30岁以下仅占12.81%[7]。这许多数据都显示了中医医院在年龄结构方面很不合理,后继力量匮乏,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中医院的某个病区正副主任医师多,住院医生少,缺少医生值班。
2. 4  学历结构不合理
据2006年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报告,全国中医医院中医医生文化程度构成比是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中专约为2:7:2:1,总体来说,以大学本科为主,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医医生内专科和中专学历者占26.83%,接近三分之一,这个比例也不小。而且中医医院内西医医生的专科和中专学历竟然占到51.86%,超过了大学本科学历40.70%的比例,本来全国中医院里面西医医生所占比例就比中医医生大,而现在西医医生的学历水平比中医医生还要低,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中医医院要进就应进一部分学历、职称和临床水平高的西医,起到健全综合功能和保障医疗安全的作用,但现在反而要那么多大专和中专的西医,这种学历层次的西医能对中医医院的医疗安全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吗?这说明在我国中医医院医生内低层次教育人群比例偏大,特别是西医医生的学历层次太低,制约了中医院的发展。
从东中西部来看,东部地区中医院中医医生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7.22%,比中部地区9.24%和西部地区5.02%分别高1倍和2倍,差别十分明显。从省地县级分布来看,省级中医院中医医生有研究生学历的占20.87%,比地级5.19%和县级0.09%分别高3倍和231倍,在地县级中医院研究生学历的中医医生极度缺乏,全国县级中医院的中医医生,有研究生学历的不到千分之一,简直令人难以相信。全国中医院中药药剂人员以中专和专科学历为主,两者占60.17%,研究生学历仅为0.70%。全国中医医院管理人员以中专和专科学历为主,两者占54.77%[7]。
2. 5  职称结构不合理
按照全国中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规定和医院编制标准的要求,医院人员职称的合理构成应为“金字塔”型,医院人员职称结构的合理比例应为1:3:5:7(或1:2:4:8),即正高职医务人员为1,副高职、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则分别为3、5、7[8]。2006年全国中医医院中医医生技术职务构成比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约为1:3.4:4.9:3.6,比例明显不合理,初级人员所占比例太小,这与中医院医生年龄结构的情况完全一样。从临床医疗来说,不是高级越来越好,住院医师越少越好。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中医院中医医生技术职务构成比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约为1:3.5:5:4;中部地区约为1:3:4:2;西部地区约为1:5:8:5.5;所有比例均不合理,初级人才所占比例均较小,西部地区高级人员所占比例也不高。从省地县级来看,省级中医医院中医医生技术职务构成比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约为1:3:3:2;地级约为1:5:10:7.6;县级约为1:10:28:21;所有比例均不合理,其中尤以地级和县级问题突出,高级人员和初级人员都极度短缺。中药药剂人员技术职务构成比正高:副高:中级:初级约为1:10:55:93,正副高人员严重缺乏,其中县级中医医院更出现了正高级中药药剂人员空白,全国县级中医医院的药剂人员中居然没有一个正高职的,因为现在已有几家四百至六百张病床的县级中医院,他们的规模已达到三级中医院的规模,但这些县级中医院里的“龙头老大”居然没有一个主任药师[7],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悲哀。
2. 6  医药、医护比例失调
在中医医院的卫技人员中有两个比例严重失调:一是医护人员比例失调。按照医院编制标准,医生应当占30%,但实际上我国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有396383人,医生163285人,占41.2%;护理人员应当占36%,实际上我国中医医院有注册护士131668人,只占33.2%;医护之比应当为1:1.2,但实际上只达到1:0.81(综合医院为1:1.1)。护士严重短缺。二是医药人员比例失调。药剂人员应当占23%,实际上我国中医医院有药师(士)40152人,只占10.2%;医生与药剂人员之比应当为1:0.8,而实际为1:0.25(综合医院为1:0.25),药师(士)也严重缺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医生挤占了护理、药剂编制,护理、药剂严重缺编又限制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增大了医疗风险。一个五官不端正的女人是与美女无缘的。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严重扭曲的医院是难以产出优良的医疗质量和精美服务的。
由于我国中医医院医护比例失调,护士严重不足,导致一部分医生的工作没有足够的护理人员协助,对医生的本职工作造成影响,致使他们在从事医疗工作时效率明显降低,浪费了医生的时间成本,而且临床一部分护理工作需要医生来协助承担或独立承担,虽然医护同属医疗行业,但毕竟属于不同的专业范畴,一个好的医生不一定能胜任一个合格护士的工作,医生在协助处理护理工作时容易出现错误,易产生医患纠纷,而且护士本身数量不足,极易使临床护理人员忙于流程性技术操作,而无时间与病人去有效沟通,无暇顾及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致使医疗服务效果下降。此外目前国内多数大型医院已按规定初步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但据一项对国内“55所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现状调查”的报告指出,作为临床药学工作核心内容的“药师下临床参加会诊与查房”项目,只有约16%的医院在开展,而且主要是西医院[9]。药剂人员严重缺编,严重影响调剂等药房工作质量,影响了药师下临床参加会诊与查房,他们本身工作负担就已经很重了,还要抽出时间指导临床用药,从工作量来看不现实,其次,全国中医医院药剂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以中专和专科学历为主,从能力来看,指导临床工作也有些差强人意,勉为其难。
  3  中医院领导班子西医比例越来越大
  市场经济以来,一是由于中医院生存困难,经济拮据,二是由于部分中医院管理比西医院要差一些,很多地方的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对中医院班子进行调整,将一批西医院的领导调到中医院担任院长。我们不反对西医担任中医院的院长,有一些西医确实把中医院办得很好,并且注意突出中医特色。但是,全国中医院很多都由西医来当院长,中部某省一个地级市的十几个中医院的院长,全部是西医,这肯定是不行的,方向上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4  人才流失
目前,尽管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人才流失的问题并不突出,但在地县级及偏远地区中小型中医院却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在这些流失的人员中,大多是医院的业务技术骨干,在事业上已经有所建树,他们的流失对困难中的中医院来说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损失,同时,也影响了部分中青年人的思想情绪,影响了中医院人才梯队的建设。周广林同志撰文认为人才流失现象有两种:一是显性流失。据调查,自2001年以来,某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外流的学科带头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及业务技术骨干就有86人,而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流失,则直接意味着学科技术优势的失去和医疗市场份额的丢失。二是隐性流失。医院每年考取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的人员逐年增加,截至2008年上半年,已有32人脱产或在职攻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这些人才毕业后存在隐性流失的可能[10]。由于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投入大、成本高、成才慢,而开办中医民营医院比西医院成本低、风险小,因此一批公立医院的技术骨干流向了民营中医医院或民营西医医院。
  5  讨论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形成这种结果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约是一二十年的时间积累而成的。如在1990年的时候,全国中医医院内的中医院人员占医药人员的比例已达70%,现在则如不良股票一样一路跌到了47%。再如医药、医护人员比例失调等问题,也是一个较长时间放任自流的结果。笔者认为,中医医院技术队伍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了,再不痛下决心,挽狂澜于既倒,中医医院的办院方向则无法纠正,中医特色则无法体现。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最重要的是行业主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政策和措施。各中医医院也要认真地、扎扎实实地去解决这一问题。“衡阳会议”要坚决解决当时中医医院的问题是:“没有充分体现中医中药的特点。在领导成员和技术队伍的结构上,中医药人员还没有占到应有的多数。”我们希望28年以前的痛苦历史不要重演,不要再开第二次“衡阳会议”了。
参考文献:
[1] 2009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作重要讲话[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1-2.
[2] 吴仪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2):97-9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2008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C].
[4] 邵湘宁,徐超伍. 新形势下中医药人才培养之管见[J].中医药导报,2005,11(4):82-85.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指南(试行)[S]. 2007.
[6] 姚勤. 中医医院发展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建议[J]. 湖南中医杂志,2008,24(1):3-4.
[7]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中心. 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2006年1~12 月报告[M]. 2007.
[8] 纵亚雯,金宁. 我院中医人才现状分析与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4):16-18.
[9] 毛咏旻.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现状与人才培养浅述[J].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0):619.
[10] 周广林.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4):136-137.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