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洋药抢滩,国药怎么办(1998年)

2023 年 2 月 25 日

“洋药”抢滩   来势汹涌

中国医药历史悠久为世界之最,人口大国医药消费居世界前列。但是,近年来进口药品长驱直入,销售额增长惊人,一连串的数字令神农氏的13亿后裔们触目惊心:据1996年底调查,北京市进口药品的市场占有率达41%,合资药达18%,国产药所占比例下降为41%;上海市进口药占33%,合资药占23%;而广州市进口药已达57%,合资药占15%,国产药只占28%。1997年底来自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对北京、上海、天津l0城市市民(非政府主管部门)用药状况的调查更为惊人:合资药占34. 24%,进口药占47-83%,国产药仅占17. 93%。老百姓对药品名称(如康泰克)知名度的认知顺序依次为天津史克、西安杨森、武汉健民、广西玉林、广州白云山和北京东风,前两位均是外商投资药厂。跨国公司等“洋药”军团大举抢滩中国大陆,神州医药市场一片硝烟滚滚,中国的医药企业满脸愁云,一筹莫展。
与此同时,众多的外国制药公司挟着资金、扛着品牌涌入中国,采用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方式圈占中国医药市场,大片大片的熟地和荒原被其占据,国际上最大的十几家著名大型医药公司大部分进入中国,我国医药行业的三资企业已逾1500家,40%的国有医药企业建有合资项目,这其中不少的项目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制剂厂和分装厂,是一种改头换面更好盈利的药品进口。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是,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已成为争夺的焦点:早期的合资企业多为我国控股,但现在多变成对方控股;后来兴办的合资企业,特别是与跨国公司和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制药集团合办的合资企业,外方一开始就控股,控制了企业就控制了一片医药市场和患者人群。
三年前的1995年,医药合资企业的工业销售额占全行业的15.8%,加上进口药合计已占中国市场的1/4强。有专家分析,到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医药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超过50%。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入关的迫近,加之1997年底关税的再次大幅下降,进口药品会更快涌入,这两者相加,可能达到70%。无怪乎有一国外研究报告称:“如果政府不干预市场,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年内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
一时间,没有思想准备的中国医药之子们被“洋药”巨潮冲得懵头转向,销售下降市场萎缩生存困难使他们困兽犹斗。他们在挣扎、在拼搏中百思不解,他们仰问苍天:敢问路在何方?
“洋药”为何青睐中国?
第一、21世纪初中国人口将达14亿,是一个现实的让全球垂涎的巨大市场;医疗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增长速度,即生活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医疗消费水平将增长1.37个百分点;第二、中国人均用药1994年为7美元,仅为日本的1.6%、美国的2.3%,极为低位的医药消费水平正说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必然高速增长;第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对外开放政策。

“国药”转轨    腹背受敌

中国医药虽然上下三千年,自谓神农祖宗最老,可是现代意义的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才四十几年的历史,与西方市场经济四百余年的岁月来比只是1:100,他们才是襁褓中的婴儿。但龙的传人不甘落后,在华夏开放的新纪元里奋起直追,他们要现代化,要与国际接轨。他们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历史转换的痛苦阵痛。在“家既不齐”的转轨时期,又逢大兵压境,以致腹背受敌。
——国有医药企业穿着计划经济的大皮靴,要走市场经济的高速路,实在步履艰难。他们有着从中央到县、乡的层层机构,背着几百万繁冗员工的沉重包袱,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建立起来,高效灵活的体制与机制没有形成,3000多家制药企业中达到国际GMP标准的不足50%,去年5月全国医药企业(不含中药企业)亏损面高达44%。这样一个饱罹忧患的病人,怎么能在个体集体医药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围追堵截面前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呢?
——国有医药企业“身子”在市场经济里,“头”在计划经济中。由于企业产权不明晰,政企分不开,企业办不好,政府(出资者)不承担什么责任,企业办垮了,厂长(经营者)也不向政府承担什么责任,产权制度改革不敢越雷池一步,谁都不对企业负责任,这种企业能办得好吗?更大的矛盾是,企业的原料、工资、生产、营销全都市场化了,由市场来调节,但产品的价格不能市场化,由有关部门严格控制。价格是调节经济的杠杆,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个“头”是僵化的,企业那个“身子”能活到哪儿去呢?国家有关部门可能担心药品价格放开会导致公费医疗费用迅涨,财政负担加重。可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能源、交通的价格放开以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不是调节得很自如吗?部分药品完全可以先放开搞试点。
——国企与外企两个政策两重天。首先,二者之间缺乏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上交所得税国企比外企高,外企享受减免税优惠。为了吸引外资我们应当优惠,但长此以往国企必将败下阵来,因为一个喝的水,一个喂的奶。其二,药品定价原则不同。国有医药企业所产药品的价格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一般利润在15%左右,价格稍有波动,物价、财政、监察都要找上门来。而进口药品和三资企业的药品则可自主定价,药品价格在包括了高固定资产折旧和高广告费在内的高成本基础上,再加三个30%(产品研究开发费、市场开发费、利润)。同一品种药品,“洋药”与“国药”的价格可以相差几倍或几十倍,例如疗效功能基本相同的两种补钙药:国产“多钙片”仅2元多一瓶,合资的“帕米诺”竟高达90多元一瓶。如此,“洋药”能不发“中国洋财”吗?
有人会问,“洋药”那么贵,药店会卖?医院会买吗?请看一个实例吧:贵州中药厂生产的70余种中成药出厂价不超过5元的占80%,有的仅几毛钱,但由于低价药品无厚利可图,药店和医院都不愿问津,物美价廉的“国药”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了。症结在哪里呢?问题出在医药流通和医院药品的作价政策上:药店和医院购进药品再卖出时可以加价15-20% 。仅以上面的例子为例,他们卖一瓶2元的“国药”只能赚3角钱,卖一瓶90元的“洋药”则能赚13.5元,很复杂的问题变成太简单的道理了。能够责怪药店和医院见利忘义吗?他们要交税要发工资,他们并未违法违规呀。
我们那些制订药品价格的“天公”们,重新“抖擞”一下吧,扔掉过去的老皇历,到基层来看看,把计算器再敲敲,不拘一格地订一订新老经济体制交换时期的药品价格。

中药进口    反客为主

我国生产的西药97%以上均为仿制外国品种,至今无一个取得专利的创新西药进入国际市场。为了实现平等贸易,近年我国按国际惯例实行药品专利与行  政保护(以行政措施对专利药品和生物制品予以市场独占权保护),1993年我国承诺对有关国家的药品实行20年专利保护并对40个国家的专利药品实施7年半的行政保护,从此,断绝了我们仿制外国西药的路。此后若再仿制外国一个专利新药,外方就要索赔4至10亿美元。
医药产业是一个国际化、低关税的产业,“洋药”占据了中国半壁河山,“国药”不出去是不行的。西药出不去,出路在哪里?
我国的中药均为中国独创,国外的中成药绝大部分是仿制我国的;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已达11800余种;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其制成的保健食品、天然化妆品和香料等,成交额达300多亿美元,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植物药生产国;中药不走出去,舍我其谁?!
一个遗憾是:“洋中药”正在国际市场发展,并进军中国本土。尽管我们已做出很大成绩、出口到120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6亿美元。
目前国际上有三个主要的中草药市场:①以华裔社区为中心的中药市场;②以日韩为代表的传统药物市场;③北美、西欧的西方草药市场。这三个市场的年  销售额约150亿美元,而中国只占6亿美元(这里没有计算国内的销售额),且相当一部分是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材。“洋中药”在国际市场咄咄逼人:日本专营中药的厂家“津村顺天堂”一年的产值相当于我国全年的中药出口额,欧洲市场的人参制剂90%来自韩国;意大利以植物为原料的药品高达上千种……
“洋中药”与日韩、东南亚和港澳产的中药均在中国市场狂飙挺进。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莪术油等对国产中成药造成很大冲击。美国西洋参以每年300吨、500万美元的数额在中国市场上所向披靡,把吉林参逼得价格一降再降。中药“出口转内销”成为热门,有的外国企业在中国低价购进药材并粗加工,转到国外经提纯制剂包装后,再高价返销中国市场。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原协定主要外销,后干脆利用中国低廉的药材和劳动力,就地生产就地抛售。
我们还要明白一点,各国有各国的传统医药,人家也要占领本国市场并扩张国际市场,欧美的医药消费习惯与草药市场与我们完全不同,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水平,中药还不可能垄断国际传统药物市场。

国门难闭   堵不如疏

有人大声疾呼:限制“洋药”进口,保护中国民族医药工业;有人说:外商投资医药企业要减速停车。这么简单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我们要知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最重要的特征:生产交换和竞争以世界而不是以国别为界(例如跨国集团与兼并的蜂起),实现全球范围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追求最大竞争力和最大利益。任何一个行业和任何一个产品通过国际竞争来自由实现其市场分工与份额。孤立于全球经济之外的纯粹意义的民族工业已难以存在。
我们还要了解,医药产业是世界公认的国际化产业,医药已成为国际贸易量最大的15类产品之一,也是世界上出口总值增长最快的5类产品之一,加之目前国际医药贸易的关税不断降低,非关税措施减少,使医药贸易更趋国际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国策,医药国际化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死堵“洋药”反会被“洋药”冲得溃不成军,疏导利用倒是我们的上策。
进口“洋药”并非全是洪水猛兽。第一、它弥补了人口大国用药的不同需求和不足,尤其是我们无法制造的新药特药和医用试剂。第二、它带进来了新产品、新技术乃至新的制剂领域和新的医学观念。其它如信息、经验、资金等我们都很需要。再作深入的分析,中国庞大的医药合资企业群里按股权计算,至少有一半要算作我们的民族工业,他们生产的药,不能一概都算作“洋药”。没有桑塔纳的进入我们会永远高兴地开着破北京吉普车,不会想着去修高速公路。昨天中国彩电市场上横行一时的日本“松下”、“索尼”,今天不也向中国“长虹”称臣让路了吗?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年年顺差(三资企业功不可没),发展了经济与生产,用1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撑硬了中国人的腰杆,如果你只出口不进口那谁还跟你打交道?何况我国医药产品年年出口大于进口,去年我国前10个月医药产品进口近3亿美元,出口12亿美元,孰利孰弊不是很清楚吗!

中国制药业    挺起你的胸膛

洪荒的水患被大禹用疏导法治理得变害为利,我们要用理性的思维来适应“洋药”的浪潮。
“国药”怎么办?
最大的医药市场需要最大的医药企业,现代商战是一场打实力的无硝烟战争。只有组建一批中国医药的“航空母舰”,以强大的资本实力、科技实力和资源价格优势,才能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与外国医药应对和竞争。要达此目的,首先要建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形成一个有效激励和有效约束的新机制;其次是要通过资本经营、资产重组,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进行兼并、联合、参股、控股,建立起一批集科、工、贸、金融一体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我国的彩电和冰箱已经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期,最容易实现低成本扩张,政府又出台了许多鼓励与优惠的政策,中国医药的“航空母舰”一定能够出现在太平洋的水平线上!
我们还要进口“洋药”,但要真正落实国家“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国内质量不如国外的,国内产量不能满足需要的”进口规定,坚决禁止部分地区和单位为赚取高额利润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滥进乱进外国药品。
我们还要积极兴办“三资企业”,兴利除弊,为我所用。但我们要更聪明一些,一般情况下应由中方控股,药品定价要体现公平竞争原则,我们让出了一部分市场,但要换回新产品和新技术,办“三资企业”主要是为了发展我国外向型制药经济,其产品应大部分外销。
我们在国际贸易中还要扬长避短,打好“中药牌”,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扶持中药的“航空母舰”去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制药业,挺起你的胸膛!用你的意志与智慧、心血与汗水,去创造一个中国医药工业的“软着陆”,让“洋药”瞠目,高鼻梁惊诧!

(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1998年3月4日第2版,《中药经济与信息杂志》1998年第18期(总第393期)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