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橘井硕果累累 羊年杏林春光无限
2002——中医中药与时俱进、蓬勃发展
金马辞岁,泰羊迎春,漫天瑞雪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回首旧岁,中医中药事业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蓬勃发展,一片生机与兴旺。在此,我们医林撷英,药海逐浪,回顾那高歌猛进的一年……
一、中医医疗遍布城乡
近年来,我国中医医疗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中医药队伍日益壮大,中医医疗改革稳步推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正在逐步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据有关主管部门统计和调查,2001年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门急诊总人次达到12.3亿,中医中药承担了我国三分之一的门急诊服务量,全国中医药治疗出院512万人,传统医药成为中国医疗保健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全国有中医医院2682所,其中民族医医院135所,中西医结合医院65所,共设置床位279622张;同时全国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达到了498888人,其中中医师334034人,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14938人。全国中医医院2001年提供门急诊量共1.9亿人次,接收入院422万人。中医药资源总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资源的结构与布局得到调整与优化。中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在治疗心脑血管病、肿瘤、免疫性疾病、骨折、肛肠疾病、妇儿科疾病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推拿、针灸、食疗、药浴等众多中医特色疗法也在继承中创新,目前全国有160个重点中医专科(专病)项目建设正在顺利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务院扶贫办实施的“天使工程”对600多名西部地区的中医医院院长进行了培训。
二、各类教育繁花似锦
2001年我国中医药教育全面推进,不仅形成了以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教育为主的普通专业教育,还开展了师承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各种类型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高等函授、自学考试教育,以及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中医药职业教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了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十五”计划》及《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等配套文件。全年共完成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282项,培训16900多人次。师承教育再谱新篇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人事部、卫生部共同颁发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将这项工作定位为高层次、非学历中医药继续教育;同时开展了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确定了586名指导老师,942名学术继承人。
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引导中医药院校调整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扩大研究生、长学制、非医攻博等高层次教育规模。开展了《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的研究,组织编写中医药新世纪规划教材102种,民族医教材70多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学科建设稳步推进,30个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术提高和临床发展,同时,组织实施了西部地区中医药重点扶持学科建设项目。
2001年,全国已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3所、民族医药院校3所,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专科)3所、中等中医药学校48所。5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办了中医药专业。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在校本专科生9.9万人,中专生10.3万人,研究生6000人。有2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具备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资格,12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接受华侨和港、澳、台地区学生学习中医药,目前在校留学生3300多人。
三、科技推进学术进步
我国现有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89所,专门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技人员达数万人,形成了以省级以上中医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为主的多学科、多行业参与的中医药科学研究队伍。
2001年中医药宏观战略和政策研究喜讯频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科技部、经贸委共同制定了《医药科学技术政策》,这是我国首次发布的医药领域科技政策,其中提出了“大力加强中药创新研究,加速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科技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已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科技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担的《中药国际化战略研究》已经启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中医药分会共同组织的《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百多万个数据和重要成果,受到卫生管理专家和业界的好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了中医药科研2002—2003年课题招标。各中医药重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十五”攻关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按计划进行。“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腧穴临床主治研究、“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等项目启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学研究”等四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已获准设立,今年将开展奖励工作。
四、农村工作硕果累累
中医药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农村工作成绩显著。县级中医医院的龙头作用得到加强,机构达到1844所,设置病床16万张;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受到重视,全国卫生院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年门急诊3.3亿人次,河南、甘肃等省制定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标准,许多县(市)开展了中医工作先进乡镇建设活动;村卫生室的基础作用得到巩固,全国70万个村卫生室2001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人次高达6.4亿,成为中医门诊服务的最大提供者。中医药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如星星之火,渐趋燎原。去年通过评审后批准的28个,新批准的建设单位30个。迄今全国共有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83个、建设单位101个,大部分省市还开展了本地省级先进县建设。
上下齐抓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六省农村中医药人员教育需求抽样调查”顺利完成,为科学制定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奠定了基础。部分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中医医院的人才培养计划开始实施。许多地方对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培训。各地还十分重视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如河北省实施了“春雨工程”,培训乡村医生2000多名,重点推广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知识与技能。
五、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根据“三项”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政策,中医药行业各项改革全面推进。
全国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普遍开展了“病人选择医生”、“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等服务改革举措,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加快。各地在实施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中政策上对中医医院有所倾斜,绝大部分中医医院参加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采购的品种和数量逐步扩大。部分省市合理调整了中医技术劳务服务价格。一些中医医院在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组建医疗集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医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登记注册工作基本完成,各地清理了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的营利性科室、病区和项目。一些地方在放宽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机构、促进多元化发展与竞争方面步伐较大,民营中医医院增长较快,部分已经初具规模。
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强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应用中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北京、天津、上海、沈阳与武汉等地开展了中医药服务示范社区建设,浙江省制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中医医院也走出高墙进入社区。
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各地按照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普遍实施了聘用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公平竞争,业绩与利益挂钩的劳动分配激励机制开始施行。
六、中西医结合成绩显著。
马年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又取得新的成绩。我国已有中西医结合医院65所,病床12118张;中西医结合研究所17个。全国已有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点近百个,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30余个。部分高等院校创办了5至7年制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或“中西医结合系”(或专业),全国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医师、中西医结合硕士和博士。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召开了全国部分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座谈会,就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共识。“世界第二次中西医结合大会”在北京召开,数百位外国专家出席了会议。
七、民族医药造福西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2001年,我国的民族医药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民委联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民族医药特色疗法总结展示推广活动。藏医、蒙医、维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现了标准化。藏、蒙、维医教材编写工作及民族医药的文献整理、重点专科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01年底,全国已有民族医医院135所,其中藏医医院56所,蒙医医院39所,维医医院34所,其它民族医医院6所。各地还建起了一批民族医专科医院和门诊部。许多民族地区的综合医院和乡卫生院设置了民族医科。全国民族医医院的职工总数为7533人,开设病床4821张。这些民族医医疗机构在各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藏、内蒙、新疆和青海分别建立了高等藏医、蒙医、维医院校和一些中等民族医药专科学校。成都、甘肃、广西等中医药院校还开设了民族医系或民族医专业;全国已有独立编制的县级以上民族医药科研机构15所,为促进民族医药的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以来,国家与地方政府重点扶植了西藏、新疆、青海、内蒙等地区的民族药生产基地的建设。民族药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先进,品种也越来越丰富,有的已发展成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八、加强合作走向世界
我国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中国学习自然科学的留学生中,学习中医的居第一位。中国每年为各国培养几千名中医和针灸人才,包括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建立了7个传统医药合作中心,我国每年有数千名中医专家到各国进行医疗、教育和科研合作。经国务院批准,总部设在北京的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正在积极筹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了第一次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指导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召开了中—非传统医药论坛,20个非洲国家卫生部的代表(其中包括11个正、副部长)参加会议,李岚清副总理会见了来宾。论坛讨论通过了《中—非传统医药发展与合作行动纲领》。
我国认真执行与新加坡、泰国、韩国、菲律宾、越南、俄罗斯、爱尔兰、挪威、澳大利亚、南非、坦桑尼亚、埃及等国家双边卫生协议中的中医药合作条款,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传统医学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中国—欧盟在草药及中药领域贸易政策方面的谈判。与香港、澳门特区建立了卫生高官联席会议制度。
九、法制与行风建设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论证与出台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去年陕西、湖北、宁夏、青海4省区出台了《中医发展条例》,全国共计已有23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中医中药逐步受到法律的保障与规范。行业内的“四五”普法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的出版、报纸和期刊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影响扩大。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抓共管,全行业通过广泛宣传学习广东省中医院等先进典型,加强职业道德与医德医风教育,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把引入竞争机制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相结合,寓教于管,行风日益向好。在纠正药品回扣、大处方、收受红包等消极腐败现象中,注意从制度和机制上下猛药治根本,中医药行业作风得到进一步好转。
十、中药产销蓬勃发展
在入世出口刺激和内需扩大的拉动下,2001年我国中药产业形势向好。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都加强了对中药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全国中成药生产企业有1107家,中药商业法人机构11360个,商业网点35339个,全国批准的药材市场有17个。中成药已发展到35大类、43种剂型、5000余个品种。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中药材专业户达34万户,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80万亩,产量达35万吨。初步实现了中成药生产、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化和现代化。GMP、GLP、GCP热卷神州药业。2001年中药工业完成总产值601亿元,中药贸易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5.58亿美元。
十一、传统医药前程似锦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回首旧岁,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新年,我们信心百倍。新的一年我们要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方针,以十六大精神统揽中医药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主动适应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做好医疗机构的配套改革,以中医药事业发展为第一要务,把继承与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我们传统医药的新贡献!
(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月 日)
注:此文为我离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研究所工作期间与刘智利同志合写的,全面介绍中医药行业2001年的各种情况,是中国中医药报年末对全行业的一次综合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