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1 月 20 日
吃了早餐,我们大家坐车去古隆中。
我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毛主席严厉的批评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说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封资修的苗子,培养的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要大学中学小学的学生都到工农兵中去,去学工、学农、学军,学习无产阶级专政。干部要到“五七干校”去锻炼。他还很生气地批评说:农业大学办到城市里,那不是笑话么!于是,很多学校都搬到农村去了,有的到农村去办分校。 1966年武汉大学就到湖北襄阳的隆中去办了一个武大分校,1998年以后改为襄阳学院了。当时我听我们湖北省卫生厅的一位同事丁遵新说:“‘武大’真会找地方,人家找到穷山沟里去办学,他们竟找到隆中诸葛亮的风水宝地里去了,既紧跟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又跑到这么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去养人养生,‘武大’就是有高人,太高明了!”这段话我印象特别深,我一直想去看看隆中到底怎么样,诸葛亮的草庐到底是什么样的。
到了隆中旅游区的大门口,一座大门很老旧,小眉小眼的,好像是二三十年以前用水泥砌的,不像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建或改建的那种气势宏大的门楼,给我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门票每人63元。
进了大门百十米,就见到一个石牌坊,为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上书“古隆中”三个字,我们大家都在石牌坊前留影纪念。
古隆中大门内的石牌坊,实际上是古代的大门
说起诸葛亮和隆中的故事,大多数中国人都是知道的。闻名中外的中国古代三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都发生在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阳。 我今天要拜谒的,就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十年,以待明君的古隆中。
我在石牌坊前留影
隆中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因有山隆然而起而得名。《三国演义》 中对隆中是这样描述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古隆中山间的密林、百花和方亭古碑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之处,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 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 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但是,可能是因为导游没有带我们去的关系,我只看到了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和武侯祠。
古隆中的六角井,为诸葛亮的饮水之处
诸葛亮,字孔明,今山东沂水县人。父母早亡,从小便随他的叔叔投靠到湖北荆州的刺史刘表那里。结果不久他的叔叔去世了,诸葛亮就在这隆中山里盖了几间草房住下,他昼耕劳作,夜穷百书,古隆中内有几十亩水田,据说便是诸葛亮当年耕种的地方。水田旁边有一个梁父岩,相传诸葛亮在劳动之余喜欢咏唱梁父吟,以寄托自己高远的志向。诸葛亮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荆州的有识之士徐庶、崔州平等和他交往甚厚。德高望重的襄阳名士庞德公评价诸葛亮为一条卧龙,蛰伏的蛟龙一旦腾飞,前途将不可限量,“卧龙岗”缘此而来。而当地的名士黄承彦更是把自己心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他了。民间传说都说诸葛亮妻奇丑,其实完全是误传,以讹传讹,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不仅不丑,而且聪明美貌,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起了不小的作用。那女孩子为什么叫阿丑呢?我们湖北人过去有一个习惯,因为过去医疗和生活条件很差,小孩因病因祸死去的很多,那么给生下来的小孩子在正名之外取一个“贱名”,天天叫着,这样好养一些,容易养大,我的大姨表兄就叫“丫头”,二姨表兄叫“顺”,我的另外一个表兄叫“癞蜊婆”,还有的男孩叫“狗子”“苕货”等。有的人家没有生男孩,就给生下来的女儿取名叫“群弟”,希望她下面生一群弟弟。
古隆中的六角井简介
公元207年的冬天,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三顾隆中草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良策,并请他出山。这就是千古传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拜会诸葛亮的三顾堂
诸葛亮在草堂上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他客观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刘备的战略方针,那就是取荆州,占益州,联东吴,抗曹操,三分天下,进而统一中原。真可谓:未出茅庐,先分天下。
从此,诸葛亮离开了隆中,为刘备的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刘备迅速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
由于积劳成疾,诸葛亮于五十四岁壮年病逝,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上。诗圣杜甫曾经写了一首名诗追悼诸葛亮,其中有这样几句话: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都有一个武侯祠,谁是正宗的诸葛亮故居呢,湖北人和河南人从古到今争执不休。武侯祠在隆中的建于晋代,在南阳的建于唐代,两地还打了不少笔墨官司。湖北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河南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一直到了清代咸丰年间,湖北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这场争论更是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办事公平,不能向着你的家乡,把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湖北襄阳,否则就叫他这个知府在南阳坐不稳。湖北襄阳人认为,既然是自己家乡的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就不许他回到家乡来。两边在南阳府衙对簿公堂,互不相让,旁人都为顾嘉衡着急,他这可怎么判呀?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后,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宣判。第二天一早,鄂豫双方又都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宣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此联一出,双方俱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所以我说,湖北“九头鸟” 顾嘉衡就是聪明!
当代两地为此事争论又起。1990年国家发行《三国演义》特种邮票,其中有一张是“三顾茅庐”,襄阳和南阳争夺首发仪式举办权,闹得不可开交,国家邮政主管部门不得不在两地各举办了一场。去年,新版电视剧《三国》热播,因为里面不提河南的南阳,直接说诸葛亮居住在湖北襄阳的隆中,据说气得南阳正在看电视的一位市民抄起小板凳就把自己家的电视机给砸了。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了。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湖北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