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1 月 20 日
2009年8月3日
上午驱车两个小时到洛川县,参观洛川会议旧址。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共产党于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洛川及时召开了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成立了新的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及长江沿岸委员会等领导机构,发布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提出了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形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崭新局面。洛川当时是东北军的防区,因当时中共与张学良几次秘密会谈已达成默契,故会议在此开反而安全,开会旧址原来是一个私塾小学,极简陋。
下午到黄陵县去参观黄帝陵。近年因文化昌盛旅游发展,好些省为争黄帝陵的事曾吵得不可开交,以前在甘肃、河北和河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据《史记·五帝本纪》和《黄帝本行记》,都说“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黄陵县城北1公里,古代至今一直都有一个黄帝陵,故近代政府皆将此作为正宗的黄帝陵,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国家领导人每年清明节都要到这里来参加祭陵活动。黄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后人常以轩辕指代黄帝或中华祖先,如“我以我血荐轩辕”。
从半山的停车场往上爬300个台阶,便到了“人文初祖”大殿,大殿中门上的匾额为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所书“人文初祖”四个大字。殿中供奉着黄帝的浮雕。殿前廊柱上的一幅对联较好,我用笔记下来了:“人文初祖功德辉煌冠盖群伦泽后世”“黄帝子孙团结自强雄振华夏慰先灵”。
黄帝陵高3.6米,周围48米。墓前有一个碑亭,内有一座石碑镌“桥陵龙驭”四字。再向前就见一个巨大的石碑,上由郭沫若大书“黄帝陵”3字。据说当时是请毛泽东题辞,毛泽东说郭老是文化大家,又深谙中华历史,请郭老写吧。实际上这块碑重复刻了三次。最早是清乾隆41年(1776年),由陕西巡抚毕沅刻书立碑。第二次是民国时期由蒋中正题书重刻,第三次才由郭沫若再书重刻。一块碑重复刻过三次,史所罕见,皆由政治。祭陵每年就在陵前那一块平地上举行,炎黄子孙,港澳台侨,皆来祭拜。
另有一个景点是“汉武仙台”。在黄陵的南面几十米,有一个大石碑,上书“汉武仙台”4字,碑侧有一座高达几十米的土台,据说是汉武帝征朔方得胜回来,到此祭拜黄帝陵,命令几十万部队每人捧上一篮土,筑成高台以祈求先祖黄帝庇佑。
黄帝陵在山上,轩辕庙在山下。轩辕庙分旧庙和新庙。旧庙内最著名的算是“轩辕手植柏”了,此柏树高19米,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为群柏之冠,相传为黄帝轩辕所植,距今已4千多年。此庙西边台阶下有一株“将军柏”,又称汉武挂甲柏,据说是汉武帝征朔方还军回朝时驻跸,挂金甲于此,至今树皮内还有挂甲的痕迹,有柏液流出,似有断钉在内。旧庙内有一个碑亭,亭内有石碑70多块,多为明清时期所立,刻有历代皇帝祀祭碑文,有些石碑弥足珍贵,如孙中山的祭文碑,蒋中正题的“黄帝陵”碑,毛泽东题书的祭黄帝文碑,邓小平题的“炎黄子孙”碑等等。旧庙内有一块方石,上刻两个很大的脚印,说是黄帝的脚印,导游说如按此脚印计算,黄帝身高为3米多,纯属虚构附会,这块石头是清代刻的,前些年出土。
轩辕庙的新庙为近年所建,投资两个多亿,建了一个轩辕殿,用8万余方花岗岩建成,36根圆形大石柱构成了40个空间,里面的地面用五色花岗岩彻地,代表五色土,金木水火土,殿顶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圆形,中空无顶,寓天地人一体,是我国一个著名的建筑专业的女院士设计的。轩辕殿内面积1600平方米,轩辕祭奠广场面积1万多平方米,可容万人。
桥山山上古柏成林,郁郁参天;山下绿水环绕,菜畦吐翠,在黄土高原上能有此一青山绿水,倒是一寻根祭祖和旅游的去处。我在祖宗山下遐想:数典忘祖的人是无根无本的人,无本之木必夭,无源之水必竭,这种人最终不耻为人;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先人,不要忘记生我养我教育我们的父母,不忘忠孝节义,我们的民族传统才会薪火相传,我们的后代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才辈出,民族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