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2 月 11 日
今天,我们去科隆市医院参观和交流。
科隆市一共有三家医院。市立医院的新闻发言人兼业务主管接待了我们,该院肿瘤中心的主任和一位工作人员参加了接待。这家医院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比中国哪一家医院的历史都要悠久,据我所知北京的协和医院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家医院开设了750张病床,有职工3800人,是一家经过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认证过了的医院,相当于中国的卫生行政部门“资格准入注册”和级别等次评审,如三级甲等二级甲等之类一样。这家医院年门诊量12万人次,出院病人5万6千人,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是7.5天,有医生700人,年业务收入2.4亿欧元(相当于21.6亿元人民币)。
听完情况介绍以后,我感到两国的医院因国情和医院体制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一,德国医院的职工人员数量是中国医院的几倍。按照中国医院的编制标准,1张病床配备1.7个职工,这家医院应当配置1275名职工,但人家是3800人,正好是中国医院的三倍,这样,人家医院的服务能不好吗。第二,医生的人数太多。中国750张病床的医院绝对不可能配置700个医生。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他们医院的总职工数太多,这样,我们一听起来就觉得医生太多了,实际上医生只占他们职工总数的18%。第三,中国医院编制规定护士比医生多,一个医生要配1.2个护士,而这里则是医生比护士多。第四,该医院的门诊量太小。像这样一个750张病床的综合医院,在中国一年的门诊量一般在150万人次左右,高的可以达到200万门诊人次,而该医院去年的门诊量却只有12万人次。这种和中国大相径庭的情况,与他们国家人口很少、医疗保险制度健全、门诊全部是预约制、国民健康水平较高等多种因素有关系。第五,该医院一年的出院病人5.6万,是中国医院的三到四倍,这也是我们很难理解的。这与他们的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和医疗报销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医疗保险中心或公司是不会允许这么多人住院的,而且人家的平均住院日也短,才7.5天,中国一般12天左右。另外,他们的两周患病未就诊率和应住院未住院率肯定比中国要低得多,需要住院就马上去住院,而不像中国有一部分人群因为经济困难、没有加入医疗保险或其他原因,应该住院而没有住院。第六,他们医院的日子很好过。按这家医院的规模,在中国这类医院的年业务收入一般在五亿元人民币左右,而人家则收到了21.6亿元人民币,而且他们还能得到政府的各种财政拨款和社会资金的各种捐赠,所以我的感觉是他们的医院在吃肉吃海鲜,中国的医院在啃老白菜帮子,他们的医生一个月的收入可以拿到几十万元人民币,而我们的医生只能拿到几千元,那么,这两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能够相同吗?有的人老批评中国的医院就是不如外国的医院好,好像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他不知道中国的医院与外国的医院在很多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差别一在两国的医疗制度和医院的定位上,人家的医院经费是政府承担并能得到大量的社会资助,我们的医院经费财政只保了很小的一部分,医院主要靠向病人收费来维持医院的整个运转。二在两国医院的管理体制与内部机制上,三在国民分配制度上,四在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上。
科隆市还有两家专科医院,一家是创伤急救医院,有465张病床;一家是儿童医院,有292张病床。
市立医院肿瘤中心的主任向我们介绍了他们中心的工作,管理与水平是很先进的,尤其是人家对病人的健康权利是十分重视和尊重的,除了乳腺癌这类很容易明确诊断的肿瘤外,一般肿瘤病人来到医院,有关的科室都要来集体会诊,专家共同研究后做出诊断并制定诊疗计划,主管医师遵照执行,在电子病历和医嘱上全部有记载,医院经常要来检查的。而国内的医院,一个一般的病人入院时就要集体会诊那是做不到的。另外,有些科的住院病人,需要请别科会诊的,会诊完了以后,经治大夫有的认真执行会诊意见,有的也不一定执行会诊意见,也没有人去检查这些事情。当然,一些大的管理得好的医院在这方面要规范一些。
我们现场参观了他们的外科ICU,即创伤重症监护病房,设置32张病床,病床使用率在100%左右,病人全是满的,而不像国内医院的ICU,多数是收不满病人的,原因在于,国内医院因为其他的临床科室要留住病人在本病区,要抓收入挣工资奖金,他们不愿意把病人送到ICU去,而这里面就是有很多应该送到重症病房去治疗监护的危重高龄病人,这就是医疗体制与机制上的差异。人家医院的医生有政府来保障,不愁工资奖金,而我们的医生必须自己去挣工资奖金,那么病人的位置就被放偏了。
我们还去参观了该院的洗衣中心,这是全德国最大的医疗洗涤中心,整个科隆各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的衣物、床单和手术室单巾全部在这里洗涤和消毒,设备先进,管理科学,但是咱们学不了。一是没有那么大的投资,二是中国各医院各自为政,自己小作坊操作,谁也不交给你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