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清明节的来历

2024 年 4 月 6 日

  清明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一是指节日。
  它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四月五日(或前后一天),现已列入国家法定假日。由于中国阴历的二十四节气客观的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我国劳动人民都用它来安排农业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麦长三节”等农业谚语。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节气是我国时令顺序、物候变化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历史渊源、特定的纪念意义和风俗活动。清明节的来历,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而寒食节又有一段凄婉悲壮的真实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想把王位传给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晋献公夫人生的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逃到他国,在外落难飘泊十九年,流亡期间,受尽各种屈辱。原跟重耳出逃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四散,只剩下忠心耿耿几人,始终追随,其中一人名介子推,追随他宁死不离。一次重耳饿晕了,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王,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是著名的“春秋五霸”排第二位的晋文公。晋文公时晋国疆域达到了山西全部,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和内蒙的一部分。“春秋五霸”排第一位的是齐桓公,史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称帝后,对那些与他出生入死的臣子大加封赏,但忘了介子推。有人给晋文公提起旧事,文公心中惭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封。可是,去了几次,介子推就是不来。介子推是有名的义士和孝子,他携母隐居在山西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于是亲驾去请。可是,只见介家大门紧闭。介子推知他要来,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的大山里(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的绵山,已经开发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我专门去过两次)。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介子推是大孝子,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他必背母而出。晋文公于是下令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母子俩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之下,晋文公万分懊悔和痛苦,面对尸体长跪痛哭一场,厚葬遗体。为了纪念这位忠臣和孝子,他下令将绵山改称介山,将定阳县改名介休县,将放火焚山的4月4日这一天定为每年的“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纪念介子推!
   据说晋文公离开介子推时,他伐了一段那株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怀念介子推,从此,古人将尊贵的朋友称为“足下”。
次年,晋文公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行至坟前,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晋文公崇敬的折了一些柳枝,编了个圈儿戴在头上。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因清明与寒食节连在一起,以后清明扫墓成为民间的风俗,清明也就从节气变成节日了。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形成清明扫墓了。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繁荣热闹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片断
   清明节能不能祝别人“节日快乐”?我国著名历史学专家蒙曼教授说:清明节一是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高翥)”。二是踏青游春,尽享春色。“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唐•白居易)”,还有多种民俗文化与活动,如插柳戴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清明是一个混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元素的节日,是一个可以安放多种心情的节日,既可以慎终追远祝福先人,也可以春游旅游,放飞心情,是可以祝福别人节日快乐的节日。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站在亲人的墓前,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清明节教我们做人:清廉、清净、清洁,方有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才能做事明白。清明看地上,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清明看苍穹,春光烂漫,生活美丽。
   清明的古碑,写着民族的文化;清明的青塚,记着华裔的传统;清明的细雨,淌着亲人的思念;清明的春风,送来新的四季。
  本文参考文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西汉刘向《新序·节士篇》、《后汉书·周举传》、《辞海》、《万事万物溯源辞典》、陈珞珈网《山西绵山与“寒食节”、“清明节”的起源》、百度网等。
本文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