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9 月 22 日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是“千湖之省”,鱼米之乡。2019年常住人口5927万,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GDP 45828.31亿元。2018年GDP 39366.55亿元,在全国省(市)排名第7位(2019年的排序尚未公布)。辞源说:“在洞庭湖之北,故名。”
湖北是楚国的中心之一,为什么简称不用“楚”而用“鄂”呢?
殷商时代有个以“鄂”為名的諸侯國,即商末的鄂侯,都城在湖北省的鄂城县(今鄂州市,我的父亲就出生在鄂城县的一个村子里)。至周朝,鄂国被楚国所灭,楚王熊渠封其二子熊红为这里的鄂侯,鄂城又成为楚国的国都。二百年后,楚文王迁都至郢(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三国时东吴的孙权到鄂城建都,取“以武而昌”之意,将鄂城改名为武昌(这个武昌可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今天的鄂州市,今天的武昌当时叫“江夏”)。自三国至清末,鄂州一直以“武昌”为名,民国初年改为鄂城。因此湖北简称为鄂。
当时强楚覆盖了今天的十一个省市,其中包括湖北湖南全境。因“楚”的涵盖太廣,如果湖北简称楚,湖南也要简称楚,灭秦的西楚霸王项羽还是江苏人呢,都要称“楚”,那就摆不平了,也难区分,所以历来就用湖北最早的鄂国作为湖北的简称。现在涉及到楚历史和楚文化时,湖南多用“湘楚”,湖北多用“荆楚”,各得其所,就不打嘴仗了。
湖北地杰人灵,历代有屈原,俞伯牙,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楚庄王,庞统、张居正,李时珍,孟浩然、黎元洪,闻一多、李先念,林彪、董必武、秦基伟,韩先楚、李四光、聂海胜,雷军等。
湖北的几大特点
一、“九省通衢”
武汉是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水运是古代最高效、便捷和经济的运输方法。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位置,从长江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溯汉水北上而至豫陕,经洞庭而南达湘桂,故乾隆皇帝用“九省通衢”来形容武汉。现在已建成连接沿江、沿海的长江航运和中国中西部联通海外的水路运输网络。
武汉是我国铁路中心之一,京广、京九、汉丹、武九等多条国家干线铁路纵横交织,高铁以武汉为圆心,四小时走一千公里为半径,其覆盖面积可达全国十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武汉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是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全国第四“国门”,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二、“湖广熟,天下足”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田地和粮食是社稷江山的根基。今天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耕地面积只有18.27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39亩。耕地面积我国排世界第4位,因人口太多,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耕地与粮食是今天中国经济与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
关于我国农业古今有两句名言。
魏晋至元代,有言“江淮熟,天下足”。 东晋后江南江淮地区经济发展,人民富庶, 北宋思想家李靓说:“当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说长江和淮河流域的收成好了,天下无忧。这长江和淮河流域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区,同时又有中国最大的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和太湖等漁米之乡。这里的“江”,就包括了长江流域的江汉大平原,即今湖北荆州及周围地区。
早在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快速发展。明朝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且此后再也没有改变。明清时代,江汉大平原进入大开发时期,湖荡洲滩被大面积围垦为农田,这里沃野千里,盛产水稻小麦,覆盖湖北的荆州、荆门、襄阳、宜昌和湖南的岳阳和洞庭湖等地区,中心在荆州,为天下粮仓。因此,《三国演义》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极言此地在经济和战略上之重要。
三、新中国的“红钢城”
钢铁是一个国家工业的骨骼。我国第一个钢铁基地是鞍钢, 1949年在日本人建立的鞍山制铁所基础上恢复重建。武钢是第二个钢铁基地,1955年开工58年投产。包钢是第三个钢铁基地,1954年开工59年投产。
2016年,国家将中国两大钢铁巨人联合重组,武钢成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武钢后来又联合重组了鄂钢、柳钢、昆钢等,成为生产规模近4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居世界钢铁行业第四位。当年中苏冲突即将发生战争之时,毛泽东主席决定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建在了湖北的十堰市,就是考虑到有武钢的钢铁供给保障,同时湖北又是中国的腹地。武钢所在的武汉市青山区五十多万人口,大多数是武钢的职工和家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将青山区改名为“红钢城”,现在武汉人都还是叫“红钢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钢铁工业又发展了宝钢等十大钢铁基地,但鞍钢武钢包钢既是“老三届”,仍是“巨无霸”。
四、 “惟楚有才,于斯为甚”
武汉有84所大学,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二(北京第一,92所)。在校130万大学生,居全国和全世界城市第一位。“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些大学多数建在钟灵毓秀的珞珈山麓和美如少女的东湖之滨。
五、中国第一“将军县”
湖北省红东县原名黄安县,位于大别山区,过去这里奇穷,很多人没有饭吃,就跟着红军去闹革命。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是鄂豫皖苏区的中心。革命战争年代,红安山区小县为中国革命奉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查明在册的烈士有22552人,“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1952年经中央批准将黄安改名红安。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国家主席李先念、副主席董必武,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其中被授予上将的8人(王建安、陈锡联、周纯全、郭天明、韩先楚、谢富治、秦基伟、刘华清。刘祖籍红安,建国后其祖籍地划属大悟县)、中将的13人、少将军衔的58人,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
红安周围的大悟、黄冈等县还出了林彪、徐海东、周志坚、聂风智、程世才等著名将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