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1 月 16 日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这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自江陵沿流道中》对湖北沙市的描绘。江陵:唐代在荆州设江陵府,这江陵是江汉平原上长江的一个重要交通口岸。刘禹锡坐船从四川经三峡出来后,再从江陵沿江而下,途中作了这首七律诗。“三千”两句:西江,是唐代民间对这一段长江的称谓,取意于民间歌谣,描写长江水路之长,江陵地理位置很重要。津:指渡口;在中国南北大通道京广铁路修建之前,江陵也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所以说是“要路津”,即水路交通的要道。渔父:渔翁,泛指打渔的人,这两句写渔翁月夜在江面上唱着民歌,而船上来往做生意的商人只关心天气。沙村:指沙市,在长江北岸,原为江陵县的一个村镇,因贸易交通而逐渐繁荣,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改称沙市,后与江陵县荆州古城合称荆州市。这两句说沙市沿江一带寺院很多,枫叶红遍时秋光胜过春光。南朝: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朝统一,形成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又称南北朝,当时这里是战略要地,南朝一百七十年在这里征战不断,而那些名将全都亡故了。这首诗写江陵地理位置,江上所见景色,并抒发历史感慨。
沙市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名为江津,辞书中“津”是渡水的地方,江津就是长江渡口的意思,在沙市有一个很大的宾馆就叫做“江津宾馆”,卫生部于一九八四年在湖北沙市召开全国县级中医医院工作会议,就是在这个宾馆里开的,当时这个宾馆是沙市最好的宾馆,现在则是很一般的宾馆了。我为什么要写沙市呢?因为三十九年前我在湖北荆州古城读书学医,沙市就紧邻着荆州古城,那时沙市是一个地级城市,荆州是一个地区,荆州古城是地区行政公署的所在地。当时我们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们荆州人是农村人,沙市人是城市人。那时沙市离荆州古城约有七八里路,有公共汽车相通。现在由于城市扩大而且荆州与沙市合并了,两者已经完全连成一体了。
沙市在哪里呢?沙市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在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内,城区紧邻荆州古城,周围是沃野千里的江汉大平原。
关于沙市名称的由来,顾名思义,你就知道它是由长江的泥沙冲击而成的。据《水经注》记载:从枝江县到江陵县(今沙市)一带,长江江心里共有99个江心洲,大的有百里洲、枚回洲。这枚回洲上有“江津戍”。后来由于长江泥沙不断的淤积,江津的范围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座城市。一座由泥沙冲击而成的城市,称其为“沙市”是名副其实的了。
关于沙市名称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源于河中的一块沙石。在市中心的那条“便河”的东岸,有一块形状如美猴、俏丽多姿的沙石。据《沙市志略》记载,这块石头为清初兵部侍郎张可前家花园中的一块太湖石,当地人传说此石很有神通,能随着长江的水涨落而升降,自古镇守在市内的“便河”当中,不管长江有多大的洪水,它都能确保城市无恙。清末王百川写了一首《竹枝词》说:“嵯峨一石势如猴,百节玲珑好系舟;问尔生前能记否?几时蜕化在山头。”以前有人说沙市就是“沙石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沙市“便河”中的石猴 沙市“便河”中的石猴
沙市早在唐代就是长江的一个中继港。据地方志记载:“沙津为三楚名镇,通南北诸省,贾客扬帆而来者数千艘,向晚桅灯远映,照耀常若白昼。”其繁华景象可与苏杭媲美。如此胜地,自然是历代诗人不会放过的地方,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曾来过这里。现今市内的青莲巷(李青莲)、杜工巷(杜工部),据说就是当年李白和杜甫居住过的地方。
沙市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其中与武汉的归元寺、当阳县的玉泉寺并称为湖北佛门三大丛林的沙市章华寺,据说就是“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的典故的出处。在章华寺内,有一棵生机勃勃的千年梅树,树下有一眼清澈见底的沉香井。就是这一井一树,有着一个“画里烟开双鸟去,镜中云拥数帆回。可怜寂寞沉香井,曾见灵王辟草来”的优美而又凄惨的动人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在章华寺所在的豫章岗上,居住着一位姓梅的孤寡老人。一位神仙为了帮助老人,就在他家里的墙壁上画了一对水墨鸳鸯,这对鸳鸯暗中化作一对夫妇来照顾老人的生活。天长日久,这事被邻居发现,就传扬开去了。不久,好色的楚灵王听说此事,并得知鸯妹长得细腰貌美,便硬要霸为己有。无奈之下,鸳哥与鸯妹化作一对五彩斑斓的鸳鸯鸟远走高飞了,而梅老人则投井自尽而亡。后来,井边长出了一棵梅树,据说那就是梅老人的化身。楚王因为想念鸯妹,便兴师动众在豫章岗上兴建了一座章华宫,专门挑选细腰女子在宫中与他寻欢作乐。宫人为了讨好楚王,常常忍饥受饿,所以,人们又把章华宫称作“细腰宫”。从此以后,便有了“楚王好细腰,国人多饿死”之说。一九七八年我在湖北省卫生厅中医处工作,随邓晓安处长到沙市出差,那时沙市最好的宾馆座落在中山路上,就叫做“章华宾馆”,当然,要与现在的宾馆比较,那又差得很远了。当时我搞不清楚为什么叫“章华宾馆”,现在才明白了。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沙市是湖北省的一颗明珠,轻工业非常发达,因为沙市的一些轻工业工厂是上海的工厂内迁到沙市来的,原因一是要发展内地的经济,二是要“备战”。那时沙市的“活力28洗衣粉”、“鸳鸯牌床单”、“荆江牌开水瓶”、“沙松牌冰箱”都享誉全国,有的畅销到国外。那时我们武汉人或者其他城市的人结婚,都要千方百计的买到沙市的“鸳鸯牌床单”和“荆江牌开水瓶”,女孩子们一定要买到这些东西做嫁妆,就像今天的奢侈品一样,据说这种床单的布料特别好,染料是德国进口的,洗一辈子也不会褪色,我结婚三十多年了,至今家里还有“鸳鸯牌床单”,质量确实好。当时沙市也是全国闻名的文明卫生城市,城市非常干净,毛泽东主席还专门到那里去考察过。可惜改革开放以后,别的城市上去了,沙市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风光不再了。
由于长江上游冲下来的泥沙不断淤积,沙市的河床越来越高,人们就年复一年的不断的加高长江大堤,这样,长江成了一条城上的天河,长江的江底在人们的头上或者楼房的顶上,整个城市在河床的下面,形成了“船在江上走,人在水下行”的状况。因此,这里比较潮湿,患风湿病的人比较多。
1975年7月16日,荆州地区行政公署和沙市市政府联合举办“7.16横渡长江活动”。为什么在这一天举行渡江群众活动呢?因为毛泽东主席特别喜欢到武汉来横渡长江,从1956年他第一次横渡长江,到1966年最后一次畅游长江,11年间,毛泽东到武汉畅游长江40多次。能在长江里搏风击浪,是毛泽东喜欢夏天来武汉的一个重要原因。1966年武汉市第十一届横渡长江活动于7月16日举行,有5000多人参加横渡,这一天,毛泽东以73岁高龄再次畅游长江,游程近30华里,“7·16”也被确定为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此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和湖北各地经常在这一天组织群众性的大型渡江活动。1975年我正在荆州地区卫生学校读书,也参加了当年的渡江活动。沙市的长江江面约有1.5公里那么宽,我们用了一个多小时游到了江对岸。一般人以为真的是横渡长江,其实我们从一个地方下水,就使劲朝着对岸的上游方向奋力游去,因为江中心水流很急,你往上游,它把你冲着向下面去了,我们就要使劲拼力向上游,最终是在对岸的斜下方上岸,所以是“斜渡长江”,根本不可能很直的横渡过去。有的人冲不过去江心的激流,过不了长江,最后漂到下游,还是从自己下水的这一边爬上岸来了。
沙市的名胜古迹有章华寺、万寿园、孙叔敖墓、春秋阁、万象宝塔、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中山公园等。 万寿塔 章华寺
附:毛泽东诗词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注释】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三国时东吴的孙皓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
一桥飞架:指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一九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当时正在施工中,故称“宏图”。
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
西江石壁:指当时毛泽东计划中想修建一座长江三峡大坝。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1956年5月31日,63岁的毛泽东畅游长江,并在当夜写下《水调歌头·游泳》。6月1日,他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6月3日,他第3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游到武昌。6月4日,他第4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他73岁高龄时再来武汉畅游长江,游了30多华里。毛主席畅游长江(19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