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北京市的由来

2022 年 11 月 16 日

北京市,简称京。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
北京在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商朝时为“蓟”与“匽”两个“方国”,西周时燕国(因为燕山在这里)封于此,首都称为蓟。因此,“燕”和“蓟”都是商、周时代北京的名称。春秋、战国时,蓟仍为燕国的首都,故称燕京。秦始皇灭燕后,将这里改名为广阳郡。西汉初年被改为燕国。东汉初废广阳国纳入上谷郡,永元八年(公元96年)复置广阳郡。三国时期魏太和末年改广阳郡为燕国。十六国后赵国改为燕郡,我们曾看到古书上说“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隋朝开皇初年废燕郡而为幽州,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辽建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把这里作为陪都称为幽都,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升幽州为幽都府,因此地在上京之南,也称南京,又称燕京。近一百多年来, “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如“燕京大学”、“燕京啤酒”等,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唐朝改称北京为“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造反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公元1153年,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强大了起来,建立了金朝,金朝正式在蓟城建都,改名叫中都。中都城是北京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从这个时候开始,北京就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地方。
元朝的成吉思汗建立了版图辽阔的大帝国,并且把它的都城从蒙古高原迁到了北京,在这里重新营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市,它的名字叫做大都城,我们今天的北京城实际上就是在当年大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蒙古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改为中都,九年改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的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元大都的建设与成就不能忘记了两个人:刘秉忠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建筑师和风水学家,他主持了大都城的整个设计与建筑。郭守敬也是一位杰出的设计师、建筑师和风水学家,他与刘秉忠一起设计建筑了大都城,同时,他找到了大都城和皇宫的水源,沟通了南北大运河,使南方的漕粮绸布通过大运河、通惠河直接运到积水潭,他还首次兴建了天文台。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也希望北方安宁,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他改大都为北平府,这是北京第一次叫做北平。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名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北京之名始于此,在今天北京的“望京”地区,有一家饭馆就叫“顺天府”。后朱棣在明永乐十九年自南京迁都顺天府,改北京为京师,但习惯上仍沿称北京。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元、明、清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前后长达六百多年。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设北平特别市。1930年改为北平市。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1938年日伪侵占时期改北平为北京,1945年日本投降后,复名为北平市。1949年1月31日北平市和平解放。当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名北京市,为中央直辖市。

    关于“北平”。其实,历史上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了元朝的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市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朝的首都“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公元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都城从南京搬到这里来了,才又改名叫“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曾在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每天卖出的报纸比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还要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然定在南京了,北方还有一个北京,这不对呀,怎么能一朝有两个首都呢?这不吉利,这一名称应更改,他立即提议将“北京”改称为“北平,”因为明朝就称北京为北平呀!这样也可以防止北方和华北各省的军阀们有野心另立政府。于是,他马上让《京报》的编辑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在报纸上发表。陈立夫是国民党的中央组织部长,年轻时曾任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国民政府很快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1928年,将“北京”改称为“北平。”

  关于“幽州”。幽州是远古时代中国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即指北京河北这一带,燕就是指的春秋战国时燕国的疆域,即现在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及辽宁省一带。唐代设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就是古代燕国这一片地方,其管理的中心城镇就在“幽州”,就在今天北京城的西南部。唐朝天宝元年改名称为“范阳节度使”,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从范阳起兵造反的。毛主席在北戴河写的《浪淘沙·北戴河》诗词中说:“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词里说的幽燕,就是指的河北和北京。

  关于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在战国七雄中有一个国家叫燕国,据说是因为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即今北京所在的地方。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它的名字就叫《燕都》。

  关于“燕京”。辽建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把北京作为陪都称幽都,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升幽州为幽都府,因此地在上京之南,也称南京,又称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以范阳(北京)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取消了燕京这一称号。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复又称为燕京。最近一百多年来, “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如“燕京大学”“燕京啤酒”等,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关于“京城”。三国时孙权将他的首都从“吴”即江苏苏州迁移到江苏的镇江,镇江是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又是当时通往北方的门户,所以迁都至此。镇江是大运河在南方的入江口,当时叫“京口城”,时间一长,人们就把它叫做“京城”了,这是“京城”最早出现的年代。
宋朝王安石有一首名诗叫《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里的“京口”就是指的镇江。全诗的意思说:镇江与扬州只是一水之隔,和我的故乡南京也仅隔着几座山,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能照我还乡呢?这首诗借写思乡之情而表志向,暗示了自己再次出任宰相后,要重开新政、革除弊政的坚定政治抱负。
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前,人们称首都长安(今西安)为京城,是特指,没有谁把“幽州”或者其他的地方称作“京城”的。从那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了。当代北京成为首都以后,大家也都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时常用的代名词。

  关于“中都”。宋宣和六年(公元1125年),金人南侵,占领了宋朝的燕山府。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人迁都至燕京,改称为中都,就在今天北京的西南一带。

  关于“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为大都,俗称元大都。现在在北京的城区北部,还保留有“元大都遗址公园”。

  关于“汗八里”。元朝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古语的意思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城。所以元朝定都北京以后,北京也被称为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所写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关于“京师”。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改称京师,这是明朝新实行的一种行政区划,规定在京师附近的各府、州,直接隶属于京师管辖,不再设“布政使司”,目的就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地盘。明朝的京师地区比较大,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大部分、河南山东两省的小部分。这种制度一直沿用至清代。今天我国的直辖市在很多方面是借鉴延续了这一制度,如各直辖市周围的市县都划归直辖市管辖。
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后世遂称国都为京师。还有一种说法是,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北京被称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京师。
2012年9月6日

本文标签: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