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中国民俗 地名趣谈 人生感悟 短信精粹 中外旅游 开心笑话

武汉

2022 年 11 月 16 日

武汉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那里有我的亲人、我的童年、我的奋斗、我的回忆。

我问过不少的武汉人:“武汉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不少人回答不上来,也有一些人说:“就是武昌加汉口的合称呗”。其实这种说法也是错的。

要说武汉的由来,先要分别说说武汉三镇的由来,这样才说得清楚。武汉是由长江和汉江分割成紧邻的三个大镇组成的,俗称武汉三镇,武昌在江南,汉阳和汉口在江北。

  先说武昌之名。武昌在长江的南面,从古至今的演变是:汉代公元25年置沙羡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今天的武昌城区,这是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三国的东吴在现在武昌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后又改名江夏。为什么叫做江夏?我认为,江指长江,夏指汉江,古代把汉水叫夏水,武昌在长江与汉江汇合的地方,所以叫江夏,不知此说是否正确。公元378年成立汝南县。隋代公元589年成立江夏县。三国时孙权在今湖北省鄂州市(又叫鄂城)建都,改其名为武昌,寓”因武治国而昌”之意。但这个武昌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今天的鄂州,离武汉还有一百多公里呢。元朝改鄂州为武昌路,这也不是现在的武昌。明清时设置武昌府,这是今天的武昌。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的名称。

辛亥革命起义旧址——武昌红楼
  次说汉口。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注入长江之口,故名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曾在史籍上出现过。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是从武汉汉阳龟山的南边流入长江的,明成化年间汉江则改从龟山北面的集家嘴流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后来发展很快,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 、广东佛山镇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镇。鸦片战争以后汉口对外开埠通商,发展更为快速。

在古代,由于交通运输主要靠江河的航运,来江夏做生意的大部分是本省的商人。外来的商贾中,要算陕西来的商人最多。因为,江夏是汉(江)水流入长江的出口处,而汉水的发源地又正好在陕西,因此,陕西的商人来江夏商贸的特别多。当时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要做生意你莫愁,带好本钱乘小舟,顺着汉水往下走,生意兴隆算汉口。”陕西人说:汉口、汉口,就是汉水的出口。这是一段传说,我认为很有意思。

武汉汉口江滩喷泉水景

  再说汉阳。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东汉以后,江北先后设置沌阳县(公元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公元280年晋朝时期)、曲陵县(公元305年)、汉津县(公元597年隋朝时期。汉津,即汉水岸边的大渡口)。到了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这个名称自此开始。唐朝武徳四年(公元621年)在凤栖山南麓修筑汉阳城,为汉阳县的治所。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废汉阳县。五代时的周在汉阳置汉阳军,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军复为汉阳县,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复为汉阳军。元朝升汉阳军为汉阳府。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汉阳古琴台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汉阳古琴台

 

  “武汉”的由来

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先后时序,江北的汉阳早于江南的武昌,武昌又早于汉口,在明代以前,汉口只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明代以前的“武汉”乃是武昌与汉阳的合称,那时没有汉口。这与今天的武汉完全不同了,星移斗转,今天武汉最繁华的是汉口,其次是武昌,再次才是汉阳。我查了《词源》,竟然没有查到“武汉”这个词条,说明在较早的古代并无武汉一词。

  武汉这个名字,准确的说,是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的合称,因武昌、汉阳、汉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江南有武昌,江北有汉阳,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这在元代诗人余阙的诗里即称之为“双城”。“武汉”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重修晴川阁记》中,那时的武汉还是指武昌和汉阳,汉口尚未发展起来。至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开始经常使用武汉这个词。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首次在奏函中使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这里的武汉是指武昌和汉阳(当时汉口归汉阳管辖)两地。

汉江原来从汉阳龟山的南面流入长江,到了明宪宗成化二年间(公元1466年),汉江改道,从龟山的北面流入长江了,汉江北面的江滩平原逐渐形成集市,万历年间已形成商埠,这就是后来的汉口。到了明代以后,汉阳县所辖之夏口镇(汉口)商业发达,有”楚中第一繁盛处”之称。故“双城”演变成为“三镇”了,亦有“武阳夏”的说法。虽然清初汉口已是中国四大名镇(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夏口镇)之一,但汉口只是一个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仍隶属于汉阳县,故明朝时武汉仍是武昌、汉阳的合称。  当时的夏口镇每到夏天,长江汉江经常发生洪水,两条江的水经常漫堤造成水灾,人们深受其害。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通判袁焻创投入人力财力修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后人起名叫“袁公堤”(就是现在沿汉江和长江边的“长堤街”)。此后,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汉口开埠。十四年(公元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奏请朝廷并获批准,将汉阳与江夏(武昌)分治,把汉口从汉阳县里划出来,设置了夏口厅(汉口)。1905年,张之洞修筑了后湖长堤(今叫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这就是后来武汉最主要的街道“中山大道”的前身,武汉最繁华热闹的武圣路、六渡桥、江汉路都在这条街上。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成立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这其实是把汉阳降级,把汉口升级,武昌没动,三镇全部都平等列为县级了。至此,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先后建立汉口市政委员会、武昌市政厅和汉阳市政委员会,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为武汉”,这“京兆”就是首都的意思;改武昌城区为武昌市,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并辖汉阳县城,过去是汉阳管汉口,这时汉口繁荣起来了,变成汉口管汉阳了。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到武汉,划为京兆区。同年4月将汉口市(含汉阳县城)与武昌市合并,成为武汉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这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行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合武昌市、汉口市、汉阳县城(原汉阳县县城迁到蔡甸镇去了)为武汉市,市政府驻地设在汉口,湖北省政府驻地设在武昌。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三为一了。


  却月城、鲁山城的故事

  毛主席写有一首有名的词:菩萨蛮·黄鹤楼 。现抄录如下: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里的龟蛇锁大江,是指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这两座山与武汉的历史有着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武汉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朔到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和位于武昌蛇山的“鲁山城”。
  却月城
  东汉末年三国初年,荆州刺史刘表派他的大将黄祖担任江夏太守,驻守武汉,黄祖将郡治设在位于今天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又称“郤月城”,是汉阳乃至武汉地区最早见于史籍的一座城堡。《元和郡县志》中关于“郤月城”的规模有较详细的记载:“郤月故城在汉阳县北三里,周回一百八十步,高六尺。”按此推算“却月城”的规模不大,城高不过1.746米,城周长不过264.6米。
  孙权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于黄武元年(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古称鄂城,今叫鄂州),并更鄂县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次年,东吴孙权在武昌的蛇山修筑夏口城(在今天的武昌区内、长江边上),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隔江监视对面的敌营。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江夏郡,置鄂州,治夏口。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治凃口(今江夏区金口街道),后迁回到夏口。
   “却月城”虽规模不大,但其地理环境独特,在大平原的武汉市,它南倚龟山,北临汉水,紧扼汉水入江的交通要道,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屏障作用。由于却月城堡的军事屏障的掩护,其城内的居民区、军事营垒都曾达到相当规模。却月城濒临汉水,南来北往的船舶大多在此停泊,所以该城自然成为民运和军需物资运送的良港,同时,该城也是训练水军的重要基地。却月城至迟在东汉末年,已成为“导财运货,懋迁有无”的一大港市。
    建安初年(公元196年),荆州刺史刘表任命大将黄祖为江夏太守。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东吴的主帅孙策率兵大破黄祖于沙羡(今天的武昌),兵败之后的黄祖率部退守到长江对面汉阳的“却月城”内。黄祖在这里训练水军,以城堡为水师基地,准备长期与孙策抗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的军队大败刘勋于皖城(今安徽潜山一带),刘勋向黄祖发出求援请求。黄祖派其子黄射率水师5000人前往援助,结果被孙策打得大败。孙策“收得勋兵二千余人,船千艘”,并乘胜直逼夏口,大破黄祖于“却月城”。这次“却月城”之战,孙策斩黄祖手下将士“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继续率兵攻打“却月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破其舟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虏其人民而还”,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先锋吕蒙先打败了黄祖水军,继而由凌统、董袭从陆路攻破“却月城”,“虏其男女数万口”。
    关于“却月城”名字的由来,《寰宇记》中写道:“以形如郤月,故名”。“郤”同“隙”,郤月应为“缺月”、“弯月”的意思。“却月城”当年究竟筑在何处,诸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却月城在“今江汉一桥周边月湖一带”,有的认为在“龟山以北今汉水入江经流处”。还有人认为是在“今莲花湖西,龟山与凤凰山之间”的形如弯月的一片土地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无论考证却月城在哪一方,今天已都无遗迹可寻。但却月城在汉阳无疑,其历史地位及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鲁山城
  鲁山即今天武昌城里的龟山。大约在东汉末年三国之初,三国中之吴国,在蛇山修建城堡,历史上为著名的鲁山城。
    据《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迳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汉高帝六年置,吴乃徒此城中”。鲁山城是吴国在蛇山之东修建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
    三国时期,战事频繁,鲁山城正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建的一座军事要塞。据史料记载,荆州刺史刘表为了防御孙权的袭击,任命黄祖为江夏太守,治石阳,屯兵沙羡。石阳属江夏郡的安陆县(现在仍是湖北省的安陆县)。黄祖死后,刘表的长子刘琦领兵万余继任江夏太守。刘琦在赴任途中,曹操从宛南(南阳)进攻刘表。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率众投降。这时寄居于湖北樊城的刘备退到当阳县,也被曹军击败。刘备跑到汉津(今汉阳县)与关羽会合,在汉水遇到江夏太守刘琦率领的万余人队伍,刘备与刘表都是汉室后裔,有远亲,于是刘备与刘琦一起合兵在夏口(今天的武昌)。刘琦占据着鲁山城,与东吴的孙权军队隔江对峙。刘琦死后,东吴江夏太守陆涣率军渡过长江,攻夺了鲁山城,并在刘琦原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筑加固了城堡。
    武汉古属楚国,怎么叫做鲁山呢?鲁山城城名的由来,与东吴名将鲁肃有关。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周瑜死后,鲁肃屯军在湖北嘉鱼的陆溪口,官拜汉昌太守,后为横江将军。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后,其子鲁淑袭父爵位,封为昭武将军,武昌督,在夏口(今武汉)统御兵马。鲁淑为了纪念他的父亲,改此山名为鲁山,所以后来在鲁山上建起的军事城堡称为鲁山城。现在,此山名为蛇山,著名的黄鹤楼即在此山上。

蛇山黄鹤楼

  写于2012年12月14日深夜两点、上海“首届全国中西医肝胆肿瘤医学论坛”会议期间。本文照片选自有关网站。





          
本文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随机文章